前言:
正统十一年十二月,明英宗收到了一份来自大同的讣告——代王朱桂去世了。这个消息让明英宗感到震惊与哀痛,因为朱桂不仅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三子,而且是与明成祖朱棣同辈的宗室,按辈分他应被称作明英宗的曾叔祖,是明朝历史中为数不多的宗室元老。
当时,明太祖的儿子中,年纪较大的仅剩岷王朱楩、宁王朱权和代王朱桂,且朱桂是其中年岁最大、寿命最长的一位,毫无疑问,他是明太祖子孙中最为尊贵的存在之一。经过深思熟虑,明英宗决定为朱桂举行“缀朝三日”的悼念仪式,并赐予他“简”的谥号,意味着“简朴、正直”。但如果追溯历史和他的真实为人,朱桂所获得的美谥与他一生所作所为,实在是大相径庭。
朱桂的“恶名”:
代王朱桂的统治,无论是对大同的百姓,还是对当地的军民,都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他被誉为明初“四大恶藩”之首,形象堪称暴虐与邪恶的代名词。即使是明初几位帝王谈起他,也不禁皱眉,言辞间充满了厌恶与排斥。即便如此,朱桂却多次得到了历代皇帝的宽容,甚至活得异常长寿,直至年过七十,才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究竟是什么使得这样一位极度恶劣的藩王,能够逃脱应有的惩罚,甚至安享晚年呢?朱桂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特殊背景?又是什么让他成为大同百姓的噩梦?接下来,笔者将一一揭开代王朱桂的生平。
朱桂的特殊背景:
朱桂,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三子,生于洪武七年七月,母亲是郭惠妃。谈起朱桂的特殊背景,不得不提到他的母亲——郭惠妃。郭惠妃出自滁阳王郭子兴之家,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郭子兴的次女,而郭子兴也是马皇后的义父,马皇后的亲妹妹。可以说,郭惠妃的背景非同小可,这使得朱桂从一出生便注定与权力纠缠不清。朱桂生母的显赫背景,也让他一生颇为受宠,得以成为了太祖皇帝的宠儿之一。
封王与成婚:
朱桂自小便备受宠爱。洪武十一年正月,年仅五岁的朱桂便被封为豫王,同时册封的还有蜀王朱椿、湘王朱柏等人。直到洪武二十四年,朱桂已年满十八岁,朱元璋又为他精心安排了一门婚事——娶了开国功臣徐达的次女徐氏为妻。徐达的长女徐皇后则是明成祖朱棣的妻子,这意味着朱桂与朱棣既是兄弟,也是连襟,这使得朱桂的地位愈发特殊。
改封为代王与大同之行:
洪武二十五年,朱桂被改封为代王,并被派往大同治理。大同自古是明代边陲重镇,作为藩王的代王不仅要治理地方,还肩负着保卫边疆的重任。为保障朱桂的地方威望,朱元璋还派遣了徐达的次子徐膺绪担任大同卫指挥佥事,为代王一系保驾护航。大同作为九边重镇,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代王的职责自然非同小可。
朱桂与建文帝的冲突:
然而,随着明太祖朱元璋的去世,新的皇帝建文帝即位,随之而来的是一次大规模的削藩运动。朱桂作为藩王之一,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削藩的目标。建文元年,朱桂因在封地的暴行以及与燕王朱棣的亲戚关系而被削去王爵,被贬为庶人并软禁在大同。虽然他曾一度有意支持燕王朱棣起兵,但由于时机的错位,最终没有能如愿参与其中。
随着建文帝的失败,朱棣登基为帝,这也让朱桂迎来了复职的机会。经过四年的囚禁,他终于恢复了王爵,并且回到大同,继续他的藩王生涯。
朱桂的暴行与永乐时期的宽容:
在永乐时期,朱桂并未收敛自己的恶行。尽管他经历过建文时期的失败和囚禁,但他依然继续在大同肆虐,不仅残害军民,还多次抢夺财物。关于朱桂的暴行,明成祖朱棣屡次发出严厉的诏书,批评他忘记了建文时的困苦生活,竟然如此暴戾。然而,尽管朱桂一再作恶,明成祖对他却始终没有下重手,最多只是进行了一些责骂和警告。即便如此,朱桂依然我行我素,根本没有悔改之心。
王府的乱象与家庭暴力:
永乐时期,朱桂与王妃徐氏的关系急剧恶化,尤其是在徐皇后去世后,朱桂与王妃的矛盾愈演愈烈。他不仅冷漠待妻,甚至在徐小妾的煽动下,将王妃和儿子朱逊煓赶出王府,母子二人生活困顿。朱逊煓为保护母亲,曾一度逃往北平,才得以免于被父亲杀害。
朱桂对待儿子的冷酷无情,也体现在他对待自己的长孙朱仕壥上。尽管朝廷已命令朱桂交由长孙管理代王府,然而朱桂却经常携带自己与小妾的儿子一起,用暴力威胁和迫害自己的孙子,完全不顾任何家族的亲情与尊重。
临终与恶谥:
尽管朱桂在最后的岁月里经历了多次家族矛盾和国家的严厉制裁,最终仍以暴虐的形象死于大同,享年七十三。他的一生,几乎没有为人称道的事迹,唯有“暴行”与“肆虐”成为他的代名词。即使他死后,留给世人的依然是难以抹去的恶名,甚至他的儿子朱逊煓也因此背负着不公的恶谥“悼戾”。
代王朱桂的一生,便是一个无情、无悔、无道德的缩影,成为了明初藩王中的“第一恶藩”。
总结:
纵观整个明初,朱桂的所作所为堪称最恶劣的藩王之一,虽然在多个时期都得到了帝王的宽容与宽恕,但他的暴行和冷酷心肠始终未曾改变。即便是他的家族成员,也未能免于他的暴力与冷酷对待。朱桂的存在,正是明初藩王制度中最为黑暗的一页。他的恶名,几乎成了代王封地大同的代名词,直到他去世后,这一段历史依旧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