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祐二年,京城见证了一个震撼朝野的事件——一户人家六人全员考中进士。这在当时,虽说并非完全罕见,但却足以让整个社会为之惊叹。这一家人究竟是谁?如此显赫的家族,究竟有何种非凡的背景?他们能在那个文人辈出的时代,占据如此显赫的位置?
答案是:曾家,曾巩的家族。这一六人中,除了曾巩自己,还有他的三个兄弟与两位妹夫。曾家所处的南丰本就是一个士族之家,家族中历代有多人担任朝廷官职。因此,能够一次性产生六名进士,与家族的深厚底蕴密不可分,然而,关键的因素还要归功于曾巩本人的影响。
曾巩年轻时便以出色的文才著称,甚至在年少时所写的文章,就能引发世人纷纷传阅。十八岁那年,他随父亲进京,在京城他仅凭一篇上书,就引起了当时文豪欧阳修的注意,欧阳修不仅给予他高度评价,还将其收为弟子。在欧阳修的熏陶下,曾巩的文才迅速成长。但他所写的文章风格简朴,不拘华丽辞藻,这在当时的文学风潮中显得格外突兀,与盛行的华美辞藻格格不入。
尽管如此,曾巩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多次参加科举却屡次落榜,正是有了欧阳修这位高人的鼓励与指导,曾巩才得以坚守自己的风格,逐步精进。就在他准备再次参加科举之时,噩耗传来——父亲去世,曾巩只能回家守孝。那时,家中不仅丧父,长兄也因科举失利忧愤而早逝,曾巩便成了家中的顶梁柱。
在这段时间,曾巩不仅坚持家族的优良传统,还注重自己的修身养性,他的弟弟们也在他的指点下,才华与性格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随着他逐渐将农耕与读书相结合,曾巩对民生的理解愈发深刻,而他的文风也变得更加朴实、厚重。
到了嘉祐二年,时年35岁的曾巩决定带领弟弟们及妹夫们一同参加科举,他渴望借此机会取得一份属于自己与家族的荣耀。此时,科举的主考官恰好是他的老师欧阳修。欧阳修主导的科举,注重实务,抑制了浮华之风,这为曾巩提供了极大的施展空间。
然而,关于这一年的科举,依然有一个有趣的插曲。某日,欧阳修在阅卷时误将一篇满分文章的作者当作自己的弟子曾巩。当欧阳修发现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苏轼所写时,不禁感到一丝尴尬。原来,苏轼与他的弟弟苏辙也正是参加了这一年的科举,并一同通过了考核,成为进士。
实际上,嘉祐二年的这场科举,不仅仅是曾巩与苏轼两位文学巨擘的舞台,榜单上的其他进士同样是人才济济,包括后来为名相的程颢、张载等。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一榜单中还涌现了未来将成为北宋名将的王韶。他出身文官,却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最终成为边疆大将。
值得一提的是,科举的状元章衡,后来编纂了影响深远的《编年通载》,宋神宗曾对这部史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是所有史书中最具价值的。此外,还有榜眼窦卞、探花罗恺,他们各自都曾有过赫赫战功和显赫一时的政治地位。而罗恺在去世时,百姓纷纷为其送行,表现出极高的敬意。
嘉祐二年的科举,无疑成为中国古代科举史上的一座丰碑。许多考生后来的命运也十分鲜明,有的如曾巩般专注学术,形成文学声望;有的如曾布般深陷政治纷争,最后因支持变法而被贬。这些进士们,无论走向何方,都将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其中,曾巩与其弟曾布的选择最具代表性。曾巩在学术上深耕,政治上保持距离,而曾布则因在变法中倾力支持而最终遭遇贬谪。北宋的政治环境在这些进士的选择中得到了极为鲜明的映射。大多进士最终未能逃脱政治斗争的漩涡,甚至有些人因此屡次被贬。苏轼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尽管他在文学上极为出众,但由于反对变法,几次被贬,其政治生涯可谓颠簸崎岖。
曾巩的家族传奇,也在曾布的去世后逐渐成为了历史的尘埃。嘉祐二年的科举榜单,虽然见证了北宋文学与学术的辉煌,但也预示着这个朝代衰落的开始。随着历史的推进,那些被视为才子与政治风云人物的身影,逐渐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中,直到今日,只剩下文学和历史的记载。
信息来源:
- 大宋版「长安三万里」——澎湃新闻
- 清风润万家曾巩的家风故事——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