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0年5月,洛阳城西北的官道上,数驾车马护送着皇室的棺椁,带着一股令人肃然的悲壮气息缓缓行进。若是在平时,路人或许还会误以为是皇家某位诸侯的死讯,但今天,围观的人心中却都清楚得很。大家低声议论:“这就是几天前死去的皇帝啊!”更多的民众则默默掩面,低垂的头颅无言地送别这位皇帝。这个死后连王礼下葬的资格都没有的皇帝,就是曹魏的第四任帝王——曹髦。
在《三国演义》中,很多读者到诸葛亮去世就不愿再读下去;有些人看到司马氏的篡位,甚至在心里暗自庆幸,认为这是一种天理的轮回报应。然而,曹髦这一人物却往往被人忽视,他或许并不显眼,但在历史的洪流中,曹髦本来有可能改变曹魏的命运,甚至有潜力中兴曹魏。对于曹髦的评价,世人多有错失。
曹髦,字彦士,是曹丕的孙子,东海王曹霖的儿子。与曹叡选择那位出身不明且没有任何背景的曹芳相比,曹髦的血统显然纯正得多。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髦自小好学,才情早熟,太傅钟繇之子钟会曾评价他:“文才可与曹植比,武略可与太祖匹敌。”这评价究竟有多少夸大成分,未可知,但至少足以证明曹髦的聪明与英武。他不仅才情出众,诗文书画都有涉猎,且对儒道有深厚兴趣,结交了王沈、裴秀、钟会等当时的儒士,常在太极东堂讲学并与学者们展开讨论。
曹髦崇敬夏朝少康复兴的事迹,心中暗自立志要像少康那样中兴国家。曹髦在闲暇时光中,频繁跑到太学与学者们讨论《易经》、《尚书》以及《礼记》,这些都显得他比曹叡要更有远见与勤政精神。而曹叡在位时,完全沉浸于奢华的宫殿建设与享乐中,忽略了国家的内政。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聪明、进取且有理想的皇帝,却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遭遇了巨大的失败,甚至有人批评他没有足够的韬光养晦,过于急功近利,最终把自己逼入了死地。很多史家评价他毛躁、不够深沉,未能懂得隐藏锋芒,最终自寻死路。那么,曹髦真能通过韬光养晦改变曹魏的命运吗?
我的看法是:即便曹髦能够忍耐隐忍,也难以改变曹魏的败局,魏国的灭亡几乎已是注定。让我们再仔细梳理一下曹髦遇害的经过。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曹髦感到自己的权力日益受限(司马昭早已数次公开不听朝令,推辞晋公封号,并且几乎全权掌握军政大权)。于是他决定采取行动,派人召集心腹王沈、王业、王经,密谋发动政变,试图在司马昭废除他之前先发制人,剥夺司马氏的权力,进行一次殊死搏斗。原本这场政变能够让司马昭措手不及,但不幸的是,王沈与王业提前泄密,致使司马昭有了足够的时间准备应对。
第二天,当曹髦带领精锐军士冲入司马昭府邸时,司马昭的军队已经做好了防备。但曹髦毕竟是天子,他亲自带队与敌人拼杀,场面一度陷入胶着。直到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带兵赶到,眼看着局势危急,骑督成倅之弟成济急忙问贾充:“如今怎么办?”贾充冷静回答:“司马昭养你们这些武士,就是为了今天的局面,没什么好问的。”成济听后振作精神,拿起长矛一刺,曹髦最终被杀,政变也宣告失败。
此事发生后,司马昭召集群臣处理后续事宜,只有陈群之子,尚书仆射陈泰迟迟未到。几番催促后,陈泰才现身,并直言:“要想安抚天下,必须杀掉贾充。”贾充是司马氏的重要支持者,司马昭显然不愿轻易动手,于是寻求其他的解决方式。陈泰毫不妥协,直言:“唯一的办法是更进一步,绝无退步之路。”司马昭心知肚明,最终决定不再追问。陈泰回去后几日心情抑郁,最终吐血而亡。
而在随后的处理过程中,成倅、成济两兄弟被满门抄斩,甚至临死时依然不屈不挠,在屋顶上大骂司马氏,结果被射杀。曹髦也被废除为庶人,仅凭“加恩”得以用王礼安葬,这正是本文开头所提到的情景。
曹髦的死在史学界一直受到尊重,然而许多人也感到惋惜,认为他不该像鲁昭公那样轻率行事。陈寿虽然不能直接贬低司马氏,但他还是写道:“曹髦轻躁易怒,自找祸端。”而后来的学者,如王勃、胡三省、周寿昌等,也都认为曹髦不够深沉,缺乏应有的韬光养晦。而近代的学者卢弼则认为,若曹髦能够谨慎行事,他或许能够避开祸端,但历史的悲剧似乎早已注定。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曹髦是否能逆转曹魏的命运,其实早已没有可能。即便他真能忍气吞声,隐藏锋芒,也不过是延缓了历史进程。魏国的灭亡,并不是个人的决定能够改变的。曹魏政权的根基早已动摇,士族和武将的支持早已转向司马氏。
司马氏篡位的原因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士族的支持,二是武将的支持。魏晋时期,士族的地位无可撼动,曹魏最初靠着士族的支持得以稳固政权,但随着士族的逐渐倾向于司马氏,曹魏的政权逐渐失去支持。而司马懿通过巧妙的权谋,在曹魏内部获得了越来越大的权力,最终篡位成功。
因此,曹魏的灭亡,不仅仅是曹髦个人的责任,而是历史长河中无法避免的趋势。曹魏自曹叡时代开始,便走上了衰败的道路。曹髦即使有再多才智和理想,最终也难以改变这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