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关羽带领荆州大军进行北伐,虽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战果,如围困曹仁于樊城,并成功水淹了前来增援的于禁和庞德等七军,震惊了整个华夏。然而,关羽的威名也引起了江东孙权的忌惮,于是孙权派出吕蒙进行一次奇袭,目的是夺回荆州。
结果,吕蒙果然成功,他悄无声息地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荆州。当关羽得知荆州丢失的消息时,正因樊城之战陷入困境,无法及时增援。因此,他决定回师荆州,试图夺回失地。然而,吕蒙的策略超出了关羽的预料,他巧妙地竖起了“荆州土人”的大旗,令许多原本属于关羽麾下的荆州兵纷纷背叛,投降了吴军。关羽眼看着昔日的部下纷纷离去,最终只剩下几百残兵,带着这些败兵退守麦城。然而,麦城面积狭小,无法容纳长时间的抵抗,关羽无奈等待了多时,依然没有得到援兵,于是决定突破重围,向益州突围。
然而,吕蒙早已预测到关羽的动向,命令大将潘璋在临沮山的小道上埋伏。关羽果然选择了这条隐蔽的小道,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后,最终不幸被吴军俘虏,甚至连他的儿子也未能幸免。
关羽一生刚烈,向来看不起背信弃义的孙权,因此拒绝了孙权的多次劝降,最终死于非命。关羽的死对刘备集团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损失,刘备的扩张势头也因此受到了遏制,曾经强势的攻势转变为被动防守。那么,关羽之死,究竟谁应该为此负责呢?六个人负有不同程度的责任,其中刘备和诸葛亮负有最大的责任,具体分析如下:
直接责任人:糜芳与傅士仁
当关羽带领荆州兵北伐时,他将后方的防守任务交给了糜芳和傅士仁。糜芳负责守卫南郡的江陵城,傅士仁则守卫公安城。虽然关羽与两人的关系一直不和,甚至经常训斥他们,然而在国家大事面前,个人恩怨应当抛开,但糜芳和傅士仁的表现却极其令人失望。在吕蒙的军队逼近时,二人不做任何抵抗,轻易地开城门投降。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了荆州的丧失,若非两人轻率地归降,关羽有可能成功撤回荆州,并能重新集结力量东山再起。因此,糜芳和傅士仁负有直接责任,造成了关羽的北伐失败,最终导致他的死亡。
间接责任人:刘封与孟达
汉中之战后,刘备并未满足于已得的成果,而是继续扩大战果,命令刘封和孟达两人进攻东部的上庸等三郡,最终顺利夺取了这些地区。上庸位于荆州和益州之间,是两地的连接点,若荆州遭遇危机,从上庸支援关羽将远比从益州赶来更为迅速。
关羽在紧急情况下派遣廖化突围,寻找刘封和孟达请求援助。但由于关羽高傲的性格以及他与刘封之间的不和,他在言语中得罪了刘封,称其为“螟蛉之子”,并质疑刘封能否继承刘备的事业。刘封因此拒绝了关羽的援助请求,借口称“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分兵救援”。尽管刘封和孟达若派兵救援,未必能成功解救关羽,但他们没有及时提供援助,仍然是关羽被害的间接责任人。
根本责任人:刘备与诸葛亮
关羽之死,糜芳与傅士仁负有直接责任,刘封与孟达则承担间接责任,但最根本的责任还在刘备和诸葛亮。刘备经过数年的奋斗,终于将汉中收入囊中,并自称汉中王。在此背景下,诸葛亮建议刘备派费诗前往荆州,将关羽封为五虎上将,并命关羽出兵攻打樊城。这一切都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命令,关羽并非自行发动北伐。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刘备与诸葛亮似乎对关羽的胜利过于自信。一旦发出命令后,他们便没有再对关羽的后勤进行关注,也没有及时为关羽提供援助。战争本质上是消耗战,没有充足的粮草和兵员支持,战争就注定难以取胜。刘备和诸葛亮未能组织预备军,也未能及时为关羽补给兵员和物资,使得关羽孤军奋战,最终陷入绝境。
结语
如果糜芳、傅士仁、刘封、孟达以及刘备、诸葛亮等责任人都能履行自己的责任,即便关羽的北伐失败,他也能够顺利退回荆州,修整几年的时候,或许可以东山再起。然而,由于上述各方没有有效行动,最终导致了关羽的死亡。最根本的责任人是刘备和诸葛亮,他们的疏忽和对关羽过度的信任,成了关羽悲剧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