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在周边国家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力,凭借强大的国力和丰富的文化积淀,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华文化圈。尽管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衰退和动荡,但依然有不少外国人对中国怀有特殊的感情和敬意,深受中华文化的吸引。
在中国革命的队伍中,有不少来自外国的优秀人士投身其中,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例如,中越双料少将洪水、朝鲜人民军炮兵总司令武亭、以及志愿军副司令员朴一禹等人,都是在革命历程中表现突出的代表人物。
如果论及早期革命中地位最高的外国人,那无疑是朝鲜籍的杨林。他曾先后担任红23军军长和红一军团参谋长等重要职务。红一军团在当时是红军中最为精锐的主力部队,军团长和政委在1955年都被授予了元帅军衔,可见杨林在其中的地位非同寻常。
遗憾的是,1936年红军东征期间,杨林在指挥部队强渡河流时英勇牺牲。他奋斗的中国革命和他的故乡朝鲜最终都取得了成功,可惜他未能亲眼见证这历史性的胜利,令人感慨万分。
那个年代,许多参加革命的朝鲜同志出于保密和安全考虑,常常使用多个化名,这也给后来史料的整理和考证带来了不少困难。杨林的原名是金勋,他曾用过杨宁、毕士悌、扬州平等名字,但自抵达中央苏区后,他长期使用“杨林”这一名字,因此中国革命史上普遍称呼他为杨林。
杨林出生于1898年(另一说1901年)朝鲜平安道,成长的时代正值朝鲜遭受日本帝国主义压迫的黑暗时期。1910年,日本强行通过《韩日合并条约》将朝鲜半岛变为殖民地,这段屈辱的历史让杨林内心充满了愤慨与抗争的决心。
1919年,朝鲜爆发了“三一运动”,这场广泛的爱国运动燃起了全国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烈火。当时就读于平壤崇实中学的杨林成为学生领袖,积极组织和领导同学们抵抗日本侵略者。虽然运动最终未能成功,且遭遇血腥镇压,杨林的父亲被残忍杀害,他本人也被追捕,只得辗转逃亡到中国。
抵达中国后,杨林先后进入新兴的武官学校和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专攻炮兵专业,并以优异成绩成为16期的顶尖学员。讲武堂本打算留他任教,但杨林选择了刚成立的黄埔军校,担任教练部学生总队上尉教官。他教过的学生中,后来涌现出许多国共两党的著名将领。
杨林进入黄埔的时期正值中国大革命浪潮,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在校内激荡。他结合自身实践,最终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东征、北伐以及南昌起义,期间担任叶挺独立团第三营营长,这在当时已是较高的军事职务。
南昌起义失败后,杨林随刘伯承等赴苏联深造两年多,军事素养得以显著提升。回国后,他被派往东北,从事中共满洲省委和东满特委军委书记等重要工作。他结合东北实际撰写了《东满游击队工作纲要》,该文献成为游击队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教材。
1932年7月,杨林奉命回上海开会,不久转赴中央苏区,担任红一方面军补充师师长。在中央苏区期间,他参加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战役,职务持续提升,历任红23军军长、红一军团参谋长、粤赣军区司令员等要职。
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杨林被选为175名中央执行委员之一,成为中央苏区政府中为数不多的两名外籍委员之一,仅次于洪水,连后来被视为朝鲜第二号人物的武亭都未获此殊荣,足见杨林的卓越能力和崇高地位。
长征期间,杨林担任军委干部团参谋长。干部团肩负保护中央机关安全及培养干部的重任,同时也参加重要战斗。夺取通安镇之战中,干部团以少量伤亡消灭了数百敌军,俘虏敌军600余人,战绩辉煌。
红军抵达陕北后,杨林调任红15军团75师参谋长。当时敌人欲趁红军尚未稳固之机发起大规模进攻。中央调集多路兵力于直罗镇反击,杨林率75师奋勇作战,追击敌军25里,歼灭一个营并俘获敌109师师长牛元峰,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1936年2月,东征期间,杨林亲率75师223团第1营担任渡河先锋。2月20日晚,先锋营在贺家坳强渡河流,未至对岸便遭遇敌人发现。危急时刻,杨林果断下令部队边进攻边还击,成功抢占滩头阵地,确保后续部队顺利渡河。随后他率部追击残敌时,腹部中弹。
当时医疗条件极其有限,杨林忍受剧痛一昼夜,最终壮烈牺牲。在意识模糊间,他仍念叨着前方形势及毛主席是否安全渡河,展现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与深切牵挂,令人无比感动。
长征开始时,中央红军有30多名朝鲜籍战士,长征结束抵达陕北时仅剩杨林和武亭两人。杨林的牺牲实际上保护了武亭的生命,令后者得以继续革命道路。
杨林去世后,彭德怀召开会议指出:许多外国革命者为中国革命献出了生命,不能再让更多外国同志在中国战场牺牲,毕竟他们的祖国也需要他们的力量。此言一出,武亭被调离前线,转为学习研究,最终顺利回朝鲜,并一度成为朝鲜第二号人物。
若杨林幸存回国,其命运或可类比武亭。武亭回国后任北朝鲜五道行政局副委员长,因五道行政局为当时最高权力机构,武亭当时是朝鲜实质上的第二号领导人,直属民族主义者曹晚植领导。
但苏联对武亭的中国背景持保留态度,半年后武亭被金日成取代副委员长职位,之后主要从事军事事务,逐渐被边缘化,难以涉足政治权力核心。
1948年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当时曹晚植被苏联控制,金日成为最高领导人。朝鲜高层权力复杂分布,国内派、游击队派、延安派及苏联派各拥势力,最大权力掌握在金日成领导的游击队派及朴宪永领导的国内派手中,而延安派则人数较多却处境尴尬。
朝鲜战争结束后,延安派遭遇清洗,主要人物如武亭、金斗奉、朴一禹、崔昌益和方虎山等,命运多不佳。若杨林幸存归国,其起初地位或与武亭相当甚至更高,但结局恐难逃相似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