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到“飞将军”这个称号时,大家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往往是李广,这位被司马迁誉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英雄人物。然而,鲜有人知道,在晚清时期,也有一位被尊称为“大清飞将军”的勇猛将领——刘锦棠。
当时的清朝皇帝同治与光绪的师傅翁同龢曾盛赞他:“齐名曾左无前绩,开府疏勒第一人。”其中的“疏勒”,即指今天的新疆,而“开府疏勒第一人”则是表彰他在晚清新疆建设中的巨大贡献。
刘锦棠出生于湖南湘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854年,他的父亲刘厚荣在岳州(现湖南省岳阳市)与太平军激战中英勇牺牲。年仅15岁的刘锦棠,心怀复仇与生存的双重动力,毅然投身军旅,随叔父刘松山参军,成为湘军的一员。年轻的他跟随叔父征战四方,在平定太平天国起义中,成功为父报仇。此后,刘锦棠转战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剿灭捻军,屡立赫赫战功。因而,他获得了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的高度重视。
1867年,清廷指派左宗棠平定陕西、甘肃的回民起义与湖南等地的反清起义,刘锦棠被任命为其中的重要一员。1869年,刘锦棠成功降服安化的董福祥等二十万人,被清廷赐予“法福灵阿巴图鲁”的荣誉称号,意为勇士。随着局势的发展,他随叔父进入宁夏,开始攻打由回民军领袖马化龙指挥的军队。1870年,叔父刘松山在金积堡(今宁夏金积)阵亡,刘锦棠接过重担,迅速被左宗棠任命为代理统领,指挥剩余部队。
面对金积堡这座易守难攻的要塞,刘锦棠冷静应对,采取了切断敌方与外界联系的战术,并建立了超越堡墙的炮台,成功对敌方进行反击。经过长达11个月的顽强抗战,清军终于在1871年1月攻入金积堡,而刘锦棠也因此获得了云骑尉世职,并受封黄马褂。更值得一提的是,刘锦棠亲自为叔父复仇,将“杀害”叔父的马八条处决,并护送其遗体返回家乡湖南。
刘锦棠的前半生,几乎充满了复仇的色彩。然而,进入光绪年间,他的战斗目标发生了转变。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奉命收复新疆。当时的新疆,不仅面临阿古柏的“哲德沙尔汗国”威胁,还处于沙俄和英国的窥伺之下。刘锦棠被左宗棠推荐,担任军队指挥员,负责西征的军事事务。
在光绪二年(1876年),刘锦棠依据“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战略,带领部队成功收复了古牧地、乌鲁木齐和玛纳斯等地。在这期间,刘锦棠展现出了“飞将军”的英勇风范。在攻打古牧地时,他率领部队冒夜行军,清晨前已炮轰敌方防线。阿古柏的军队面对这位如影随形的“飞将军”,选择了迅速撤退。
到了光绪三年(1877年),刘锦棠在短短半月内攻占了达坂、托克逊、吐鲁番三座城市,清军成功打通南疆,军队可以随意进出南疆。与此同时,阿古柏病死,导致“哲德沙尔汗国”内部发生动荡,刘锦棠抓住时机,发动进攻,顺利收复南疆。
在这一战中,刘锦棠亲自带领第一梯队进攻库尔勒,而此地的守将正是曾在迪化败退的白彦虎。短短两周时间,白彦虎从库尔勒逃至喀什葛尔。这一距离,若按今天的交通,乘坐火车也需近11小时。而在“飞将军”刘锦棠的带领下,清军几乎是以飞速的速度完成了征服。南疆的东四城在刘锦棠的指挥下被完全收复,接下来则是西四城的再战。最终,刘锦棠和清军在短短一个月内跨越2000多里,彻底收复南疆,并一举击溃阿古柏残余势力。
随着新疆的收复,清朝面临的另一个难题便是是否继续收复伊犁。当时,清朝派出的完颜崇厚未经授权与俄国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将伊犁割让给俄国。得知这一消息的刘锦棠愤怒不已,誓言通过武力收回伊犁。
1880年,左宗棠奉旨回京,新疆事务交由刘锦棠全权处理。接到任务后,刘锦棠表示,如果曾纪泽在与俄国的谈判中未能达成理想结果,边疆的将士定将采取武力收回伊犁。凭借刘锦棠的全力支持,曾纪泽最终在俄国谈判中取得了突破。
然而,随之而来的新挑战是:刘锦棠需要着手解决如何在新疆建立行省,治理这个庞大的区域。首先,他主张坚决裁撤阿奇木伯克,因为当时新疆的伯克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立王国”的局面,其所作所为几乎不受制约。刘锦棠的建议最终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得到采纳,伯克制被废除。同时,他还推动了设立新疆的厅、州、县等行政机构,加强治理。为了促进新疆的经济发展,刘锦棠组织修建了坎儿井,鼓励民众垦荒,并推行轻徭薄赋政策,致力于新疆的开发。
1884年,刘锦棠被任命为甘肃陕西巡抚,然而他仍然留在新疆,直到光绪十七年(1891年)才返回湖南休养。遗憾的是,正值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刘锦棠因中风去世。就如同另一位“飞将军”李广的悲剧一样,刘锦棠未能享得善终。如果他能亲自参加甲午海战,或许在日军登陆时,迎接他们的将会是这位久负盛名的“飞将军”——刘锦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