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欢迎点击关注,这样不仅方便您与他人进行讨论和分享,还能带给您不同的参与感,感谢大家的支持。
“西北诸马”中,唯一留在大陆的马鸿宾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结局呢?
1949年下半年,解放军第19兵团出征大西北,8月26日,成功解放了兰州。与此同时,马鸿逵和马步芳一同占据兰州,然而马鸿逵带领七万多人马逃回了宁夏。解放军在短暂休整五天后,准备进攻宁夏。
侦查员报告称,马鸿逵在回到宁夏后,设立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景泰、靖远和同心一带,第二道防线是中卫和中宁,第三道防线则设在灵武和金积一带,每一条防线都严密防守。
兵团司令员杨得志与政委李志民商讨后,决定采取拉锯战和进攻相结合的策略,9月2日,第19兵团的十万大军分成三路进攻马鸿逵的第一道防线。为了进一步了解马家军的情况,早在七月,杨得志就派甄华去找孟宝山,深入了解马鸿逵和马鸿宾的情况。孟宝山原是马家军第11军通信处的处长,在西安解放时,他并未随胡宗南逃亡四川。
随着第19兵团的进攻,杨得志指示让德高望重的郭南浦前去劝降马鸿逵和马鸿宾。郭南浦抵达银川时,得知马鸿逵已前往广州,而马敦静则不愿合作,甚至将郭南浦等人囚禁。随后的几天里,第19兵团攻破了马鸿逵的第一道防线。此时,杨得志再度指派孟宝山前往劝降马鸿逵和马鸿宾。
孟宝山赶往吴忠堡,与岳钟魁取得联系,并得知马鸿逵去广州了,马敦静派人迎接孟宝山。到达马鸿逵的豪宅后,孟宝山直言,他是受杨得志委托来谈和平解放的事情,认为对宁夏人民以及马家军都有利。尽管马敦静心情冷淡,孟宝山仍然不辞辛劳地为其讲解“约法八章”,最终他拿出赵玉廉写给马鸿逵的亲笔信,请马敦静转交,并请求他考虑和平解放宁夏。
不久,孟宝山前往中宁县,马鸿宾的第81军驻地。县政府刚刚举办完欢迎马鸿宾第81军的酒会,突然传来解放军第64军逼近的消息,所有宾客慌乱逃窜,留下满地狼藉。孟宝山则骑上自行车,赶往同心县,途中与解放军第64军的军长曾思玉会面。曾思玉告诉他,第19兵团已成功包围了中卫县,听说马鸿宾愿意和平解放中卫县,建议孟宝山前往劝降。
孟宝山终于见到马鸿宾,郭南浦也从马敦静处逃至此地。马鸿宾首先提到,自己已知孟宝山一路上受到了马敦静的监视,并表示理解。随后他谈到,虽然蒋介石曾邀他去台湾,但他拒绝了,因为他无法接受蒋介石的忽视和对待。他表示,即使去了台湾,马家军也会失去一切。
经过一番交谈,马鸿宾同意接受共产党的“约法八章”,并表示愿意支持毛主席,前提是和平解放能够公正处理。不过,他也提出了一个心结:自己的部队撤退过程中,解放军第63军对他的士兵进行了无情打击,马鸿宾认为这是对和平解放的背离。
孟宝山巧妙地安抚了马鸿宾,称他选择和平解放为全体部下做了表率。他建议马鸿宾立即发电报给解放军,表明立场,协商具体事宜。马鸿宾听取了建议,并表示将安排儿子马惇靖落实。但在孟宝山回到第19兵团后,马鸿宾并未及时采取行动。
杨得志为加速马鸿宾的决策,再次采取了强硬手段。解放军炮轰马家军的要塞,并显示出进攻中卫县的姿态。马鸿宾终于决定采取行动,马惇靖派代表赴解放军军部草拟和平协议。在协定签订过程中,马家军坚持要在黄河北岸的石空渡口签字,最终在孟宝山的调解下,双方在黄河的小沙洲上顺利签字。
第二天,马惇靖宣布起义,中卫县和平解放,马鸿逵的第二道防线也随之崩溃。解放军继续推进,第三道防线的抵抗逐渐瓦解,马鸿逵和马敦静在绝望中放弃了抵抗。宁夏在23日完成了解放。
此后,马鸿宾被任命为甘肃省副主席,持续为人民做出贡献。他还积极捐款支持抗美援朝,并在土地改革时主动上缴了自己的土地。尽管马鸿宾身居高位,他的生活却依然简朴,居住在平民的木房子和窑洞中,饮食以家常便饭为主。
他在1975年因病去世,享年77岁。马鸿宾在中国历史上以其坚定的信念、理智的决策以及为人民的无私奉献,成为西北四马中唯一的良知人物。与他同行的其他三位马家军领袖,都选择了背离祖国的道路,最终客死他乡。
在回顾马鸿宾的一生时,我们不仅看到他早年跟随孙中山革命,也看到他在抗战期间为打击日军做出的贡献。然而,在解放后,他的转变和投诚,使他成为了历史上受人民尊敬的英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