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儿庄大捷中,汤恩伯的表现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认为他不遵守命令,眼睁睁地看着滕县沦陷;也有声音指出,他是在保存实力,准备在后期摘取胜利的果实。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1938年春,从滕县东南山地到枣庄津浦线,汤恩伯的部队经历了多场艰苦的战斗。他采用的是机动战术,与敌人拼的是生命。面对滕县的失守,汤恩伯并非没有行动,而是在作出战略部署。尽管滕县失守与他未能及时增援有关系,但他并非仅仅“避战”。通过调整策略,他将敌人的进攻方向引导至预设的战场,最终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1938年3月15日,滕县东南山地,春寒料峭。汤恩伯的20军团第85军的先头部队准时抵达阵地。当日,汤恩伯接到了李宗仁的紧急命令,要求他绕到滕县以北,与川军第22集团军孙震夹击日军濑谷支队。同时,滕县城防指挥官孙震也发来了求援请求,请求中央军尽快增援。汤恩伯并非不作为,他收到情报后得知日军已经绕过滕县,南下徐州方向。外围阵地已经丢失,滕县守军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困境。
在滕县城内,川军已抵抗了三天,伤亡惨重。汤恩伯站在滕县东南山地,面对两难选择:是硬闯一条血路,送命进去;还是拉开阵型,准备侧击敌军的侧翼。最终,汤恩伯选择了后者。他指挥第85军进驻临城一带,布置侧击阵地,切断日军的南下路线,并向蒋介石和李宗仁发出电报,表示将亲自带领部队“收复滕县”。
随着战局的发展,日军攻势愈加猛烈,滕县城内的王铭章师长带兵死守,但仍然伤亡过半。汤恩伯在观察战况后,放弃了直接进攻的计划,转而采取运动战牵制敌军。3月18日,滕县失守,王铭章师长壮烈牺牲,川军伤亡惨重。尽管滕县外围战斗失败,但汤恩伯并没有停手,他继续在津浦线周围部署,为后续的台儿庄战役打下了基础。
滕县失守的确与汤恩伯未能及时增援有关,但在具体战术上,他并非一味回避战斗,而是根据敌情变化灵活调整部署。随着战局向南推进,汤恩伯的运动战战略逐渐显现出优势。滕县失守后,日军濑谷支队迅速南下,沿津浦铁路直逼峄县。台儿庄一线,桂系部队正在拼死抵抗。3月19日,汤恩伯决定主动出击,在郭里集与日军濑谷支队展开激烈战斗。这一战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郭里集的战斗异常惨烈。汤恩伯的20军团紧紧咬住濑谷支队的主力,并成功引导敌军向台儿庄南侧移动。通过这一战略,汤恩伯成功地切断了滕县方向的敌军联系,并将日军引入自己预设的火网。随着战局的发展,日军坂本支队企图从侧后方向夹击中国军队,局势一度十分危急。3月24日,汤恩伯果断调整部署,将一部分兵力转向抵抗坂本支队,成功将其卷入包围圈中。
战斗细节至今令人震惊。台儿庄正面,由孙连仲指挥的第2集团军坚持与日军的大队和联队展开激烈对抗,抵抗长达12天之久。在侧后方,汤恩伯部队通过机动作战,时进时退,引敌深入,逐步形成反包围。3月31日,汤恩伯指挥部队从峄县东南发起强力反击,撕开了日军的防线。这一战不仅打乱了坂本支队的步伐,还成功防止了与濑谷支队的协同作战,为台儿庄主阵地减轻了压力。
峄县战役体现了汤恩伯的机动战术,他巧妙利用地形、水网和铁路节点,结合步兵快速穿插,发挥了运动战的速度和力量。这种打法,展现了他对战场局势的精准判断和灵活运用兵力的能力。峄县胜利后,日军主力被分割,台儿庄外围的战斗形势急剧变化,最终由防守转向猎杀。
4月初,台儿庄城内的日军已无力支撑,开始向枣庄方向撤退。4月6日,汤恩伯军团与孙连仲部队同时发起全面反攻,形成合围之势。汤恩伯部队在津浦铁路两侧展开突击,成功切断日军的撤退路线;孙连仲则坚守台儿庄外围,防止敌军突破。双方默契配合,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濑谷支队被彻底夹击,试图突围至峄县的数百人也被汤恩伯部伏击歼灭。最终,台儿庄城内的日军残部纷纷投降,整支濑谷支队覆灭。整个台儿庄战役,从外围的机动作战到主城的围歼,形成了经典的合围打击战法。
5月3日,国民政府行政院召开第361次会议,决定正式表彰汤恩伯和孙连仲。孙连仲因坚守阵地重创敌军,为包围作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汤恩伯因其机动战术、迂回作战和成功的侧击敌军,为最终的胜利打下了基础。两人均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以资奖励。
这一官方评价似乎打破了外界对汤恩伯“避战保存实力”的偏见。然而,事态的真相并不那么简单。战场上的指挥官是李宗仁,他对汤恩伯的看法与上述评价不同。李宗仁曾批评汤恩伯延误了战机,甚至有过“再电汤恩伯”的话语。而所谓的青天白日勋章,实际上也是蒋介石的决定,汤恩伯的背后正是蒋介石的支持。
如今,我们如何看待汤恩伯的表现,依然是个充满争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