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末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件事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关羽在襄樊战场面对巨大的压力时,向驻扎在上庸的刘封和驻扎在房陵的孟达求援,却被两人冷漠拒绝,丝毫没有发兵前来救援关羽。这一事件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许多观点认为,关羽的傲慢导致他得罪了许多人,刘封和孟达因此不愿援助。但这种解释显然站不住脚,毕竟刘封是刘备的义子,和关羽有着深厚的叔侄之情,而孟达虽然为外地人,但他和关羽同样心直口快,讲究义气。将个人的恩怨与国家大事挂钩,显然不能成为拒绝救援的充分理由。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刘封和孟达没有出兵救援呢?或许,揭开这个谜团,我们才能明白职场和生活中的合作与互助,究竟何为共生意识。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八月,汉水水位上涨,关羽利用洪水大破曹操的七军,俘获于禁之后便围困樊城和襄阳。为了尽早解决襄樊战场的僵局,关羽多次请求刘封和孟达支援,但两人都以上庸三郡刚刚占领为由,拒绝派兵援助关羽,理由似乎显得十分牵强。事实上,关羽在当时已经打出了令华夏震惊的威势,樊城的曹仁被打得几近残废,襄阳的吕常也已成惊弓之鸟,打下这两地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关羽为何在这样强势的局势下,还需要请求刘封和孟达的援助呢?这恰恰说明关羽在前线并非大家所想的那样一帆风顺,虽然看似一切轻松,但他却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关羽之所以向刘封和孟达求援,其实是间接地告诉大家,他已经感受到后勤保障不足,长时间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他自己也已疲惫不堪。虽然他已经击败了曹仁,但为何樊城始终难以攻下?这背后,可能就因为缺乏足够的攻城器械和兵员支援。
再来看刘封和孟达拒绝关羽的理由,实质上这些借口反映出他们并不愿意参与支援。按理来说,刘封和孟达作为关羽的下属,无论是从个人情谊还是大局出发,支援关羽都是理所当然的事,尤其是关羽的胜利即将到手,此时前去增援,不仅能为刘备集团的事业锦上添花,也能让他们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们却提出“上庸三郡刚占领,不敢轻易行动”的理由,难道这仅仅是一个托词吗?其实从两人的立场来看,拒绝援助背后有更深的原因——这与他们自己的利益有着直接关联。孟达和刘封显然并没有完全认同刘备集团的整体利益,他们的心态其实更接近于自保。
从孟达和刘封的选择来看,尽管关羽在战场上表现得非常强大,但他背后的支持却已出现了裂痕。孟达的犹豫和刘封的迟疑,都暴露了他们对关羽的“忠诚”是有限的,彼此之间并没有建立起一种强有力的协作关系。尤其是孟达,他作为一个原本外乡出身的武将,早在投靠刘备之前就经历了不小的风波。孟达的“游走”本性,使得他在面临风云变幻时,始终抱有一种“见风使舵”的态度,而这也是他最终背叛刘备的根本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刘备对于孟达的信任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深厚。在刘备眼中,孟达是一个不完全可以信赖的降将,因此他没有将孟达带到汉中,而是让刘封前去制衡他。刘备深知,孟达这样的降将不适合独自掌控一方,这种控制欲使得他派刘封去监视孟达。孟达和刘封之间,其实是在“争夺”对上庸的控制权。孟达知道,刘封来上庸并非只是为了支援关羽,背后还有刘备的深远用意。对于刘封而言,他的任务并不仅仅是应对敌人,更重要的是制约孟达的行为,以免孟达利用这个机会趁机掌握更多的资源,甚至另立山头。
然而,当关羽向孟达求援时,孟达并没有回应,这其中的心态其实可以理解。孟达并没有将自己完全认同为刘备集团的一员,他的忠诚与归属感十分有限。当孟达看到关羽向自己求援时,他不禁思考:如果出兵,自己不仅无法从中获得利益,反而有可能成为冲锋陷阵的炮灰,而这对他个人的未来没有任何好处。所以,孟达宁可袖手旁观,保全自己的力量,也不愿轻易涉险。
而刘封之所以没有出兵支援关羽,也有自己的一番心思。首先,作为刘备的义子,他自然要履行义父的安排,而关羽毕竟是刘备的亲信,刘封可能认为关羽能够应对当前的局势。其次,刘封也许认为,关羽已经取得了足够的胜利,他自己可以顶住压力。最后,刘封更可能希望将重心放在自己眼下的任务上,尤其是对孟达的监视和制衡。如果刘封贸然前往支援关羽,可能会让孟达趁机掌控局面,失去对上庸的控制。
最终,关羽未能得到支援,导致了他在随后的战斗中失去了江陵、公安这两个重要的后方基地,军心动摇,局势迅速恶化。关羽在这场战斗中败走麦城,最终选择以死殉国。关羽的死,不仅让刘备失去了荆州,也让刘封和孟达感到深深的不安。特别是孟达,在这种情况下被曹操收买,背叛了刘备。
孟达的行为,显示出他始终没有真正融入刘备集团,而刘封虽然身处其中,却更注重执行刘备的任务。两人虽然同在一个阵营中,但在危机面前,显然各自有着不同的算盘和打算。孟达希望保存自己的实力,刘封则想通过忠诚来维护自己的地位。
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职场或者任何团体中,表面上的合作往往并不代表真正的默契。个体的私心、对利益的敏感以及对风险的担忧,都会影响到彼此的选择。关羽的失败,其实正是孟达和刘封等人心态和立场的自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