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之后,曹操为稳固局势,决定让曹仁驻守南郡,张辽则被派驻合肥。周瑜经过一番猛烈进攻后,曹仁不得不败退,并撤守襄阳。而在孙权成功夺取合肥后,却遭遇了强敌张辽的阻击,多次出征合肥都未能取胜。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分析《三国演义》中,孙权与张辽的两次重要对决。
第一次合肥之战发生在公元209年,赤壁之战后,孙权为支持周瑜攻打南郡,亲自带领大军出征合肥。孙权的主将太史慈与张辽激战,双方厮杀“六七十回合”都未分出胜负。但孙权却遭遇魏将乐进的偷袭,乐进一度占得先机,虽然被宋谦与贾华联手击退,但宋谦在追击时却被李典射杀。此时,孙权不得不鸣金收兵,最终大败而回。
为了报仇,太史慈提议让戈定潜入合肥,联合曹军在后方点燃火信号,以便内外夹击张辽。不料,张辽应变迅速,魏军丝毫没有放松警惕,反而将计就计,成功捕捉了戈定。最终,张辽设计击杀了太史慈。第一次合肥之战,孙权虽出奇不意地采取了计策,却因其指挥与谋略不如张辽而全盘失败。张辽则告诫自己的士兵:“为将之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他不仅教导军心稳定,还通过奖赏三军并严令不可松懈,确保战斗时的戒备不减。
第二次合肥之战发生在公元214年,曹操准备进军汉中,刘备为防曹操乘胜攻占西川,派遣伊籍出使江东,建议孙权割让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并鼓励孙权北上攻打合肥以牵制曹军。经过深思熟虑后,孙权决定出兵十万亲自攻打合肥,时机看似非常有利。
为应对张辽,江东的诸将如甘宁、吕蒙、凌统、周泰等人悉数随军出征,留下程普、黄盖、韩当等老将防守后方。此时合肥城内仅有六七千兵马,守备薄弱,看似一举可破。然而,孙权此次攻城失败,再次在合肥城前折戟沉沙。
甘宁勇猛异常,亲自冲锋,斩杀了合肥太守朱光,并在皖城立下赫赫战功。但随着皖城失守,合肥也岌岌可危。张辽深知战局急需调整,召开军议后,他毅然决定不死守,而是利用李典与乐进的力量,实施巧妙的兵力调配。张辽指令乐进诈败,引诱敌军深入,随即李典待敌主力过桥后,拆断小狮桥,配合张辽前后夹击。
在甘宁大胜乐进后,追击之时,孙权满怀信心,不料被张辽、李典的部队反扑。此时孙权惊慌失措,急忙指挥甘宁与吕蒙回援,然而被乐进从后追击,李典又截住敌军,吴军损失惨重。凌统的三百士兵几乎全数战死,自己也在途中受重伤,最终被迫逃入河中。孙权眼看情况危急,连忙指派董袭救援,最终才得以逃脱。此战过后,江东士气低落,闻张辽之名,甚至连小孩也不敢再夜啼。
孙权的军队在这场战役后溃败,曹操也从汉中赶来,经过一番攻防战,双方互有胜负,最终孙权不得不提出和谈。以十万大军的孙权竟然被张辽击败,战后更为人称为“孙十万”,而张辽的名声也因此远扬。
然而,尽管孙权能够与曹操、刘备分庭抗礼,屹立于三国之中,难道江东真的没有一位将领能与张辽匹敌吗?张辽智勇双全,确实堪称难得的将才,但细细分析,江东除去四大统帅外,似乎也有一位能与张辽相抗的英雄。
首先,太史慈凭借高超的武艺和箭法,确实能与张辽对抗。在第一次合肥之战中,太史慈与张辽激战了“七八十回合”不分胜负,足见其武力之强。然而,太史慈在谋略上相较张辽明显逊色,回想当年孙策征战江东时,太史慈曾数度被孙策击败,甚至被擒。虽然不少人认为那是因为孙策有诸多助手,但从历史看,太史慈的战略眼光仍远逊张辽。
接下来是甘宁,许多人认为甘宁“百骑劫曹营”能与张辽匹敌,甚至孙权也称甘宁为“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以相敌也。”但从原著分析,甘宁的这一壮举更多的是利用了曹军的疲惫与疏忽。曹军远道而来,军心疲惫,而甘宁只是以少量兵力破坏了曹营的秩序,并未真正威胁到曹军的整体实力。张辽的对决则更具实质意义,不仅需要军事智慧,更要求对战局的深刻掌控。
最后,我们谈及凌统与周泰,虽然这两位将领在战场上勇猛非凡,但他们在指挥方面明显与张辽不在一个层级。因此,虽然他们能在战场上拼杀,但无法在战略布局和敌情应变方面与张辽相提并论。
那么,究竟谁更强?张辽与孙策相比,似乎还差了不止一筹。孙策不仅以“小霸王”自称,且武艺出众,能与太史慈斗个旗鼓相当,更重要的是,孙策在谋略上也远超一般将领。在一统江东的过程中,孙策凭借聪明的战略和英勇的行动,展现了其不可多得的领袖魅力。相比之下,张辽虽然是难得的将才,但在与孙策对比时,无论是武勇还是谋略,都显得逊色许多。
然而,遗憾的是,孙策英年早逝,否则他极有可能成为三国时代的一代霸主。张辽虽然为将,但真正的将领风范,恐怕仍需与孙策相比。
总的来说,江东虽然有许多杰出的将领,但在对抗张辽时,唯有孙策的实力可与之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