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任帝,27岁登基,十年时间打造出仁宣之治。
他聪慧过人,是爷爷朱棣眼里的好圣孙,平叔父叛乱,弃安南,停下西洋,心系百姓。
后世有人评价他是“文如李世民,艺赛宋徽宗”,可见他在很多人心中无疑是一个好皇帝。
可他爱斗蛐蛐,创票拟批红,让宦官掌大权,埋下明亡的种子。
他的一生既有仁君的善政,也有盛世背后的隐患。
皇太孙的磨砺
明朝永乐年间,天下刚从靖难之役的硝烟里喘口气。
朱棣从侄子朱允炆手里抢了皇位,坐稳了龙椅,可心里的坎还没过去。
他迁都北京,六下西洋,五次北征,忙着证明自己是真命天子。
1398年,朱棣的长孙朱瞻基出生,聪明伶俐,读书写字一把好手,小小年纪还能拉弓射箭,朱棣稀罕得不行,觉得这孙子像自己。
朱瞻基的爹朱高炽,胖乎乎的,不讨朱棣喜欢,可朱棣看孙子的面子,永乐二年还是立了朱高炽当太子。
朱瞻基小时候,朱棣常把他带在身边,亲自教授其帝王之术。
永乐七年,朱棣北巡,带着朱瞻基一路看农具牲畜,告诉他农业乃是国家根本。
朱棣打蒙古时,他让儿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却带着朱瞻基去了北京。
次年,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成了明朝第二个皇太孙。
朱棣出个上联“万方玉帛风云会”,朱瞻基对下联“一统山河日月明”,气势不输爷爷,朱棣乐得合不拢嘴。
朱瞻基跟着朱棣,学治国,学打仗,耳朵里全是爷爷的雄心和教训。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北征病死在榆木川。
杨荣、张辅秘不发丧,派人通知朱高炽,朱高炽让朱瞻基去草原接灵柩。
朱高炽登基,当上了明朝的第四位皇帝,并且还立朱瞻基为皇太子。
仁宗心善,上台就给建文旧臣平反,减了赋税,想让百姓喘口气。
他还打算把都城迁回南京,派朱瞻基去南京拜谒孝陵,打个前站。
谁知朱高炽在位才十个月,1425年五月病死了。
朱瞻基接到急召,从南京赶回北京,进宫一看,父亲已经离开人世。
他跪在灵柩前,哭得站不起来,27岁就接过了大明的担子。
朱瞻基敬重父亲,朱高炽的仁厚也被他给继承下来。
爷爷在位期间,四处征战,耗空了国库,百姓苦不堪言,朱高炽想修补,时间却太短。
朱瞻基登基,开创宣德一朝,立誓要接过爹的仁政,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可他也知道,爷爷朱棣留下的隐患还在,皇位下的暗流也没停止。
仁君的抉择
朱瞻基登基那年,叔父朱高煦差点要了他的命。
父亲活着时,叔父就盯着皇位,诬陷父亲,差点被朱棣废为庶人,全靠朱高炽求情才保住王位。
仁宗一死,朱高煦派人半路截杀朱瞻基,幸好计划不周,连人都没堵到。
朱瞻基回京,封赏诸王,对朱高煦赏得格外厚,啥要求都答应。
朱高煦以为侄子好欺负,更加嚣张。
宣德元年八月,他拉上山东都指挥靳荣,举兵造反,想学朱棣靖难。
可他算错了,朱瞻基不是朱允炆。
朱高煦派人拉拢英国公张辅当内应,张辅二话不说把人绑了,并告知朱瞻基。
宣宗本想派大将薛禄平叛,杨荣却说,皇帝得亲自去,速战速决,还能震住其他藩王。
朱瞻基听进去了,带着薛禄、吴成,浩浩荡荡御驾亲征。
一边下战书,一边劝叛军投降,叛军一看皇帝来了,心都慌了,根本不听朱高煦的。
没多久,朱高煦被抓,朱瞻基不想背杀叔的骂名,剥了他的王爵,关进大牢。
谁知朱高煦不老实,朱瞻基去看他,他伸腿一绊,把皇帝摔了个跟头。
朱瞻基瞬间暴怒,用三百斤铜缸扣住他,外面点上火,朱高煦被活活烤死,儿子全杀了,这脉绝了。
其他藩王吓得赶紧交兵权,朱瞻基的皇位稳了。
稳住国内,朱瞻基开始琢磨对外的事。
永乐朝打安南,耗兵耗粮,叛乱没完没了。
朱瞻基登基,就跟杨士奇、杨荣商量,觉得打下去没意思,百姓还会跟着遭罪。
宣德三年,他下令停兵,封安南叛军头子为王,让安南当藩国,每年进贡。
安南的事了了,省下不少钱粮,百姓松了口气。
朱瞻基还想停了下西洋,永乐朝郑和六次远航,烧钱无数,国库吃不消。
宣德五年,他派郑和再航一次,郑和死在路上,朱瞻基关了金陵船厂,从此不再出海。
朱瞻基没有朱棣的霸气,却有自己的法子。
他派使者跑遍周边,40多个国家来朝贡,哈密、琉球、爪哇、瓦剌,全来了。
朱瞻基待他们客气,摆出大明宗主国的架子,又不压人,周边国家打心眼里服气。
史家孟森说,论朱瞻基的外交影响力,其实可以堪比唐太宗。
这不是吹牛,仁宗用软实力,稳住了明朝的威名。
盛世的隐忧
朱瞻基在位十年,政通人和,仓廪充实,老百姓日子好过了,和仁宗一朝被后世称为仁宣之治。
他不像朱棣老想着扩张,减了赋税,善待功臣,把朱高炽的仁政落了地。
可他也有自己的毛病,爱诗画书法,金石古玩,画的狗能跟宋徽宗比肩,还喜欢斗蛐蛐,得了个“蟋蟀皇帝”的外号。
这些爱好虽然没啥,可他忙着搞艺术,朝政上就得有人帮衬。
明太祖废了宰相,皇帝得亲自管六部,忙得脚不沾地。
他爷爷弄了个内阁,平时虽然参谋政事,可权力不大。
朱瞻基为了腾出时间,给了内阁更多事干,杨士奇、杨荣这些人得帮他拟政。
可内阁权大了,皇权就得掐着点。朱瞻基想了个法子,叫“票拟”和“批红”。
内阁把建议写好,叫票拟,送到司礼监,秉笔太监批红,基本上就可以板上钉钉了。
太监是皇帝的家奴,忠心没问题,内阁再厉害,也得听太监的。
这法子看着妙,内阁干活,太监把关,朱瞻基落得轻松。
可他没算到,太监掌了大权,尾巴就翘起来了。
宣德年间,太监还老实,朱瞻基死后,宦官开始作妖。
王振忽悠明英宗打瓦剌,闹出土木堡之变,刘瑾、汪直、魏忠贤,一个比一个狠,朝政被他们搅得乱七八糟。
内阁大臣满肚子学问,还得向太监低头,朝堂歪了,国本也晃了。
朱瞻基治国,讲究个“仁”字。
安南不打了,下西洋也停了,省下钱粮都来补贴百姓。
他打过蒙古,平过叛乱,武功没落下,外交上让40多国服气,文治也很亮眼。
可票拟批红这套路,给了宦官机会,埋下明亡的种子。
他在位十年,35岁就死了,明朝百姓享了太平,可后来的皇帝,没他的帝王之术,宦官越闹越凶,国运也急速下降。
结语
朱瞻基从皇太孙到皇帝,接过朱棣的雄心,朱高炽的仁心,打造了仁宣之治。
他弃安南,停远航,心系黎民,堪称仁君。可他创的制度,也让宦官成了国之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