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许多人耳熟能详。然而,演义中流传的故事往往包含着虚构与夸张的成分,例如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西征等民间传说,它们更多体现了百姓对英雄豪杰的敬仰和对理想世界的期盼。但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英雄,是真正存在于历史长河中的杨家大将——杨业。
提到杨业,许多人会想到他最后被大奸臣潘仁美所陷害,最终死于李陵碑下的悲惨结局。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潘仁美的历史原型潘美,真的如演绎中所说的那样是个大奸臣吗?杨业的死亡,究竟谁该承担更大的责任?杨业到底是如何死的呢?
杨业,原名杨重贵,后被赐名杨继业。他的出生地并不明确,父亲是麟州刺史杨弘信。从小,杨业便展现出过人的胆略和聪慧,侠肝义胆,深得人心。成年后,他继承父亲的事业,成为北汉的著名将领。那时五代十国的局势混乱,各地烽火连天,战事不断。杨业驻守在代州,虽然周边的地方弥漫着硝烟,但代州却是与世隔绝的一片安宁之地。并非没有外来侵犯,而是因为没有任何敌人敢于挑战杨业的防线。杨业凭借着过人的勇气与智慧,屡战屡胜,最终战功显赫,多次晋升,最终成为了建雄军节度使。
杨业的英勇让他获得了一个“无敌”的外号。后来的宋太宗统一中原时,开始北上进攻北汉。刘继元无法抵挡宋军的猛烈攻势,宋军一路高歌猛进,最终欲要扫平整个六合。然而,偏偏在这时遇到了杨业,他奋起抗击,坚守阵地,双方一度僵持不下。面对宋军的压力,宋军只得派刘继元劝降杨业。杨业得知是自己原本效忠的北汉皇帝前来劝降,心中五味杂陈,不禁泪如雨下,最终只能放下兵甲,投降北宋。宋太宗对此十分欣喜,甚至感动于杨业的忠诚,恢复了杨业的杨姓,并将他的名字改为“业”。
宋太宗任命杨业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军队回朝后,又委任他为郑州防御使。考虑到杨业在边境战事中的卓越经验,宋太宗将他调任为代州知州,并密封锦囊,授予他大量的财物。作为被降服的将领,杨业得到了应有的待遇,因此他对宋太宗心怀感激,决心竭尽全力效忠。
不久后,辽景宗发动十万大军进攻雁门关,而当时守卫雁门关的正是杨业。尽管杨业的兵力只有寥寥几千,但面对辽军的压倒性优势,他并未退缩,而是请求宋太宗增兵。然而,战争的节奏迫在眉睫,杨业等来的可能是希望,却可能等不到增援。于是,他毅然决定采取一场冒险的计策。杨业带领少数骑兵从西边绕到雁门关北方,进行突袭。出乎辽军的意料,杨业迅速击溃敌军,最终在潘美的配合下,击败辽军,活捉了辽国的高级指挥官,并斩杀了重要人物。这一战,杨业声名远播,辽军一见到他的旗帜便心生惧怕,纷纷退却。
此战后,宋太宗对杨业的依赖更加深厚,但与此同时,也引来了许多人对杨业的嫉妒。一些人暗中上书诽谤他,但宋太宗始终没有追问,反而更加信任他,将奏章直接交给杨业处理。辽军因杨业的威名而惶恐不安,决心除掉这位大敌。
宋太宗随后集结了30万大军,决定北伐辽国,进行一场决定性的战斗。三路大军齐进,西路由潘美担任元帅,杨业则为副统帅。东路和中路则假装攻击幽州,意图吸引辽军主力,创造西路突破的机会。潘美和杨业的西路大军迅速取得了胜利,在短短40天内攻占了云州、应州、寰州和朔州四个州城。萧太后急忙调兵增援,但无力回天,只能依靠大鹏翼领兵阻拦。然而,这位大鹏翼带领的三万大军在与杨业的对决中很快陷入劣势,杨业以一己之力将敌军击败,成功捉拿了大鹏翼。
然而,战争局势瞬息万变,宋军东路在岐沟关的惨败给了辽军反攻的机会。宋军各路不得不开始撤退。撤退途中,宋太宗下令保全四个州的20万百姓。然而,这一任务几乎是天方夜谭,撤退的难度可想而知。杨业提议,假装进攻应州的石路,吸引辽军的注意,以便为百姓的撤离提供掩护。此计一出,大家皆认为可行,然而,这一策略遭到了监军王侁的质疑。他认为,杨业作为“无敌将军”,不能以假作真来迷惑敌人,怕是别有所图。杨业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不顾一切,接受了这个激将法,决定亲自率军攻打辽军。然而,最终,他被敌人俘虏。面对辽军的软禁,他始终没有屈服,甚至绝食三日,直至生命尽头。
欧阳修曾这样评价杨业:“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杨业的忠诚与勇武,至今仍为后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