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备去世之后,魏延无疑成为蜀汉最为杰出的将领之一。这个人性格孤傲,常常把自己比作百战皆胜的淮阴侯韩信,甚至直言不讳地批评诸葛亮过于保守胆怯。然而,魏延却因为权力斗争的失败而永远地淡出了历史舞台,甚至因而被冤屈以谋反之罪,导致他满门被诛,三族被夷灭。
魏延的历史形象往往不太光彩,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提到他的名字,众人便会联想到他误入敌营,熄灭诸葛亮的七星灯,“脑后有反骨”等负面印象。实际上,历史上的魏延是一位英勇无比的将领,那些所谓熄灭七星灯和“脑后有反骨”的传言都是毫无根据的虚构。
魏延最初只是刘备的私兵,因其在战斗中的拼搏与勇猛不断立下赫赫战功,从而晋升为牙门将军。他是刘备亲自培养的一员猛将。当刘备被称为汉中王之时,大家普遍认为,镇守汉中的人选非张飞莫属(关羽此时负责荆州防守)。没想到刘备却逆势而行,毅然将魏延任命为汉中太守,对他极为信任,甚至曾公开询问魏延对于出任汉中太守的看法。
魏延胸怀豪情,回答道:“如果曹魏倾全力而来,我必定忠诚于主公,坚守汉中;若只是曹魏十万军队来袭,我就将其悉数吞并。”听完这番斩钉截铁的话,刘备和群臣无不表示欣慰。
然而,勇猛的魏延个性高傲。在刘备去世后,他跟随诸葛亮北伐,每次期待能获得一支军队独立指挥,就像当年的韩信。不仅他认为自己的才干与淮阴侯相差无几,还曾提议奇袭长安,但诸葛亮却始终否定了他的主张,偏向于稳妥的策略。这使得魏延心中不满,常常公开抨击诸葛亮过于谨慎。
后世有云:“关羽不能当一面,魏延何敢比淮阴。”这句话隐喻了魏延的傲慢与对文官的蔑视,尤其是与杨仪的关系极为恶劣。他曾公开在杨仪面前挥刀比划,令杨仪惊恐至极,潸然泪下。由此,杨仪对魏延心怀怨恨。在诸葛亮去世前,明确命令魏延断后,杨仪等人则率先撤军。在《三国演义》中,魏延被描绘为意图谋反,嚣张大喊“谁敢杀我?”却被马岱一刀斩杀,这个刻画让他在后世名声尽毁。
实际上,依据历史考证,魏延并没有谋反的意图,他只是不愿意听从杨仪的指挥,更有可能渴望掌握军权。如果他真的想背叛,完全可以直接北上进入曹魏的阵营,而不是选择后退到被马岱杀掉。最终,魏延被满门抄斩,三族被夷灭,成为历史上一个令人扼腕的冤屈。
你对此事有什么看法?请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