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年出生于普鲁士,1898年逝世,他是德意志帝国的首任宰相。近年来,在网络上频繁出现了一句颇具争议性的“铁血”言论——“真理永远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发现许多文献都引用了这句话,不约而同地归属给了这位德国的铁血宰相。而这句话真的出自俾斯麦之口吗?如同我思考的那样,这句话极具攻击性,作为国家领导人,竟会说出如此激烈的言辞?带着疑问,今天让我带你一起探讨这一言论的来源和背景。
category:history,content:
在我通过百度搜索这句“中式德语”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德语原版是“Wahrheit nur innerhalb Artillerie Bereich von”。在深入网络后,发现几乎所有的引用均是中国网络用户所为,甚至在国外的网站中对此几乎没有提及……从这一结果来看,这实际上是由某位中国网友通过网页翻译生成的德语句子,反过来用翻译软件转译回中文的意思是“真相只在炮兵的射程之内”。
在现代国际公法的奠基人之一荷兰学者雨果·格劳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那里,可以发现他曾表达过类似思想的观点,但与当今的解读相去甚远。这位颇具声望的学者反对炮舰外交,不赞同“大炮里有真理”的说法。因为彼时的大炮射程最多只有三海里,这也促使他支持将首次设定领海范围为三海里。
那么,为什么这句言论会被贴上俾斯麦的标签呢?追溯到1862年,俾斯麦在其著作《铁与血》中提到了一番论述: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无法依靠演说或多数人的决议得到解决……而是必须通过铁与血的力量去应对。这使得很多人将其解读与前述句子联系了起来。
网络时代的一种普遍手法,就是将一些与特定人物无关的言论强行加在名人身上,以制造吸引眼球的效果——例如鲁迅、莫言、贾平凹等人均被如此误引…
鲁迅曾对此表示:“我并未说过”。他认为大炮只应是捍卫真理的工具,而非用于界定真理。再者,“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绝对真理,拳头硬的人和手臂粗的人,才会被认为是有真理的一方”,这种类似黑帮的思维方式与我国家在国际上始终坚持的观点背道而驰——我们不能忘记国家近代史带来的屈辱,如果单凭这种毫无逻辑的理论来判断,难道说侵略者的大炮更加强大,真理就应偏向于他们的一方吗?
某些人有意曲解这些观点,我们应当理性对待,切勿随波逐流被他人利用,您是否认同这样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