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从未真正打败匈奴!
赵国在与匈奴作战时,一直采取的是防御型策略,更多的是通过防守反击的方式来遏制匈奴的入侵。目标是通过几次战斗的胜利,迫使匈奴不敢轻易侵犯,而非彻底消灭他们。那么,赵国什么时候真正“打趴”过匈奴呢?答案很明确:从未!
与赵国的防御性策略相比,汉朝则采取了全面进攻的战略,目标明确——不仅要彻底消灭匈奴,还要将其驱逐出漠南地区,这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打趴”匈奴的目标。
匈奴的势力遍布大漠的南北和东西,疆域广阔,绵延万里,控弦之士多达百万,骑兵能迅速出没,行动如风,难以捉摸。在冷兵器时代,像赵国这样以步兵为主力的农耕民族,想要彻底打垮这样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即使战斗上百年也未必能成功,更何况赵国仅仅与匈奴作战了百余年。
因此,赵国与汉朝相比,明显无法与汉朝这种全面而长久的战略相比。
接下来,我们来对比一下赵国的防御作战和汉军的出塞讨伐匈奴的不同之处。
赵国没有远征匈奴的能力,特别是李牧的战争策略充分展示了赵军的局限性。赵国的作战策略更多是以坚固防御为主,等待匈奴来犯,然后再进行反击。每当秋天,草原上的匈奴骑兵就会进入赵国,进行掠夺。赵国虽然早早实行胡服骑射,拥有骑兵力量,但无论是骑兵的数量还是质量,始终无法与匈奴相比。匈奴骑兵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骑术高超,而赵国的骑兵则显得不够强大。更重要的是,赵国的主敌是秦国,兵力被迫集中防守秦国,而不是长时间与匈奴作战。因此,赵国北方的骑兵数量较少,无法与匈奴进行正面对抗。
赵国的步兵虽强,但一旦离开防守营地进行野战,很容易被匈奴骑兵断绝粮道,分割包围,最终被击败。在李牧驻守雁门郡时,他的防御战略体现了赵国对匈奴的应对方式:一方面训练士兵备战,一方面加强营地设施建设,一旦匈奴来袭,就通过烽火台报警,迅速组织军民撤入壁垒,防止匈奴的侵袭。
尽管匈奴频频犯境,但赵军一直坚守营地,不轻出战,因此李牧一度被认为过于胆怯。然而,赵王并未明白李牧的真正意图,李牧的目的是让匈奴误以为赵军害怕战斗,从而诱使他们深入赵境,好让赵军以更强的战术进行反击。
李牧被撤职后,赵国的将领改变了作战方式,试图主动出击匈奴,但结果屡屡失败,赵国损失惨重。经过几次惨败,赵王终于理解了李牧的战略,决定重新恢复李牧的防御策略,并且赋予他更大的权力去执行战守之策。
李牧回到雁门郡后,继续实施原有的防守战术,并且加紧训练士兵,准备迎接匈奴的再次入侵。当匈奴再度大举进犯时,李牧利用自己的诱敌策略,引匈奴骑兵进入赵军的伏击圈,发动了猛烈反击。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赵军大败匈奴,歼灭了十多万匈奴骑兵,赵国的边境终于得到了十余年的和平。然而,匈奴势力恢复后,依然会时不时地入侵赵国进行掠夺。
这与汉朝的全面战略形成鲜明对比。汉朝并不是偶尔进行防御作战,而是将匈奴视为必须彻底消灭的敌人,举国动员,进行长时间的战略规划。这与赵国的地域性防御战完全不同。
在与匈奴的正面战争中,无论是赵军还是汉军,都能占据优势。然而,匈奴善于利用骑兵的机动性进行游击战,不与敌人正面交锋,而是不断骚扰敌人,利用疲惫的敌人进行突然袭击。汉高祖的“白登之围”就是匈奴这样的战术得以成功的一个例子。
为了应对匈奴,汉朝不仅训练大量骑兵,选拔优秀的将领,还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阻断匈奴的后援。此外,汉朝在边塞地区建立了强大的防线,保障了大规模战争的后勤供给。
在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带领五万骑兵出塞远征,并得到数十万步军和辅兵的支持。汉军不仅骑兵强大,而且步兵后勤保障完善,能够支撑长期的战争。这种规模的战争,是赵国无法承受的。
最终,汉朝通过数百年的持续战争,将匈奴打得几乎无力反抗,匈奴一部分被彻底消灭,一部分投降。匈奴的强大在汉朝面前逐渐消失,北匈奴的残余被迫远遁,而这也标志着赵国与汉朝在处理匈奴问题上的根本差异。
这种长期持续的全面战争,不是赵国可以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