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军事才能极为出色的将领,他与诸葛亮一样,都是“出将入相”型的军事和政治双料高手。与诸葛亮一样,陆逊手握重权,在东吴的命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陈寿的《三国志》中,魏、蜀、吴三国的许多重要人物常常与其他将领或文官合传,比如关羽与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并列,郭嘉与程昱、刘晔等人合传,周瑜与鲁肃、吕蒙等一起。然而,陆逊却与诸葛亮一样,成为了单独一卷传记的主角,足见他在三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陆逊的形象与周瑜类似,都是年轻英俊、聪明机智的帅气大都督。《演义》对他外貌的描绘颇具夸张,称他“身长八尺、面如美玉”。在许多三国题材的游戏中,陆逊的形象更是被设计得美男子的标准,英俊且颇具青春气息。但值得注意的是,正史《三国志》并没有对陆逊的外貌做任何描述,导致我们至今无法准确知道这位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的实际模样。然而,他所取得的几大军事胜利无可争议,而且《三国演义》中对陆逊作战的描写基本符合历史事实,并不像对周瑜、诸葛亮、关羽等人物的描述那样加入了不少虚构成分。
陆逊,原名议,字伯言,出身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的士族家庭。21岁时,他进入东吴的政府机关工作,成为孙权的幕僚,相当于今天的秘书,并娶了孙策的女儿为妻。早年,陆逊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一个书生,几乎没有人知道他具备出众的军事才华。孙权眼光独到,屡次征求陆逊对天下局势的看法,并多次派他执行军事任务,甚至带领部队剿灭山贼。陆逊在这些任务中表现出色,不仅口才出众,指挥作战也非常得力,孙权对他越发重视。
公元219年,关羽北伐曹魏,东吴的吕蒙决定趁机夺取荆州,陆逊建议吕蒙利用关羽正忙于北伐的时机,打击其防线,夺取荆州。陆逊通过信件对关羽进行了一番虚伪的恭维,成功使关羽放松了警惕,导致东吴趁虚而入,吕蒙最终成功地夺取了荆州,关羽也在战败后被捕杀。陆逊的计策令人叹为观止,成为东吴一大胜利的功臣。
此后,刘备为复仇带领大军讨伐东吴。为了应对刘备的怒火,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负责防守东吴的边疆。吴蜀两军在夷陵一带展开激烈对峙,陆逊在战场上表现得极为冷静,面对蜀军的多次挑战,他始终保持稳重,坚守防线。虽然东吴的许多将领对陆逊的做法心生不满,认为他是一个胆小无能的书生,但陆逊的坚持最终得到了回报。经过数月对峙,陆逊发现蜀军的士气已逐渐消耗殆尽,时机终于成熟。
陆逊在一次试探性的小规模冲突中失利,然而他却未因此气馁,反而更加自信地实施了自己的战略计划。他亲自指挥部队,用茅草藏身,顺风点燃了蜀军的营地,一场大火迅速蔓延,蜀军四十多个营地被焚毁。接着,陆逊果断发起全面进攻,蜀军大败,刘备被迫撤退,最终在白帝城病死。这场战役不仅让陆逊一举成名,也使得他在东吴的军事地位愈加稳固,成为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东吴的第四位军事支柱。
此后,陆逊继续在东吴扮演着重要的军事角色,尤其在与魏国的战斗中屡获胜利。228年,魏国大司马曹休进攻东吴,陆逊奉命迎战,并通过三路并进的巧妙战术,在石亭一战中击败了魏军,斩获万余敌兵,曹休最终败退,不久病死。然而,尽管这场胜利极大地削弱了魏国的力量,陆逊却未能按朱桓的建议彻底歼灭魏军,也未能进一步扩展东吴的疆土。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陆逊被封为上大将军、右都护,成为吴国的军事统帅,主管整个东吴的军政事务。随后,陆逊的政治生涯达到了顶峰,244年,他被任命为吴国丞相,成为权力的巅峰人物。
然而,尽管陆逊在东吴的地位如此显赫,他的结局却较为悲惨。陆逊因与孙权的关系逐渐紧张,卷入了吴国的“太子门事件”,最终因过度担忧与孤立而过早去世,享年63岁。
陆逊的儿子陆抗,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才能,成为东吴后期的杰出将领。陆抗不仅在多次战斗中取得胜利,还与西晋名将羊祜之间展开了智勇之争,成为三国末期的战争传奇。遗憾的是,陆抗于48岁时去世,东吴的军事力量逐渐减弱,最终被西晋所灭。
陆逊和陆抗父子,成为三国历史上一对显赫的将领。唐朝武庙中,也为他们父子俩专设了纪念位置,表彰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