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行囊,成为一名旅者,在不同的城市之间穿梭,感受各民族人民的独特风采,经历历史的沧桑,尝味人间百种酸甜苦辣,这也是一种颇具深意的人生态度。
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被誉为明君之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之所以可以顺利登基,实际上是通过玄武门之变而成。在这次政变中,他杀掉了太子李建成与弟弟李元吉。许多人认为,李建成之所以被李世民成功击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时太子的五位重要谋臣不在京城,如果他们都在身边,李世民能否顺利登基、实现贞观之治将是个未知数。那么,李建成手下的这些谋臣究竟有多重要?他们分别是谁呢?
第一位是王珪。当李渊在太原举起反旗时,王珪被任命为李建成的参军。后来,李渊称帝后将王珪提升为太子舍人。王珪在太子身边时,常常出谋划策,致力于为太子引进和吸纳各类人才。然而,当时太子的谋士杨文干参与谋反,李世民出兵镇压,李渊认为王珪未能好好履行职责,导致兄弟间反目成仇。于是,王珪被李渊流放至偏远地区,因此在玄武门之变时,他并不在京城中。
第二位谋臣是罗艺。罗艺的父亲曾是隋炀帝时期的名将,他本人在隋朝亦有卓越表现。随着隋朝的崩溃,他逐渐崭露头角,最终选择归顺大唐。归降后,罗艺投奔太子李建成,与其共同抵抗李世民。罗艺曾因无故打压李世民的部下而受到指责,但凭借显赫的战功得以保全,甚至在突厥骚扰边境时期,被任命负责守卫边关。然而,李世民登基后,罗艺因恐慌而选择了反叛,最终不幸死于自己部下的刀下。
第三位是李瑗,作为李唐王室的后代,他曾与李建成暗中策划除掉李世民。当李世民顺利登基时,李瑗因内心的恐惧而决定造反,但未能成功,最终被手下杀害。身死后,李瑗被李世民贬为平民,自此他的后代再也无法与皇室有任何关系。
接下来的这位是韦挺,他同样出身于关陇的贵族,自幼便是太子李建成的玩伴。李渊称帝后,韦挺成为太子的心腹,二人关系非常亲密,几乎无所不谈,其他大臣很少能媲美。然而,韦挺与王珪一样因事被流放。在李世民即位后,他才重新获得朝廷的认可,得以回归。
最后一位则是冯立。他在太子府中担任武将。李世民杀死太子后,太子府上下陷入恐慌,府中人员四散逃命,唯有冯立选择留下。他深感太子的恩情,不愿逃避动乱,决意为太子报仇。于是他聚集兵力赶往玄武门,决心与李世民一决高下。尽管他成功杀死了李世民的一位将领,最后还是不敌,被迫撤退。尽管如此,他仍认为自己为太子尽了一份力,于是选择离开。李世民登基后,对冯立的忠诚表示欣赏,因此并未追究他的责任。
从这五位谋臣来看,每个人各有影响力与声望,若他们当时都在李建成的身旁,事态的胜负将大有不同,至少李世民不会如此轻易地登基。如果感兴趣的话,欢迎大家留言评论、点赞并分享,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关注我,谢谢每一个支持我的朋友。(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