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人,无论在哪里,总会赢得他人的喜爱。清朝的大太监李莲英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17岁时,他通过做出两项关键举措,获得了慈禧太后的青睐,随后一路高升,成为宫中权势极大的太监。
李莲英究竟做了什么,才能获得如此青睐呢?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值得一提:
李莲英从进入皇宫的经历来看,要想在宫廷中立足并不容易。虽然他7岁便被净身进入宫中,但最初并未被分配到慈禧太后的身边,而是被安排在醇亲王府中,担任醇亲王嫡福晋的贴身太监。
那么,李莲英是如何能够进入紫禁城,最终成为慈禧太后身边最信任的太监的呢?答案就在他所做的两件事上:
第一件事便是“善解人意”。
李莲英能够接触到慈禧太后,正是借助了醇亲王嫡福晋的关系。醇亲王嫡福晋名叫叶赫那拉氏·婉贞,她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因此,李莲英有了与慈禧太后接触的机会。
咸丰十年(1860年),李莲英得以在圆明园见到慈禧太后。当时的慈禧太后还只是懿贵妃(为了便于理解,文中我们称她为慈禧太后),不过自从她为咸丰皇帝生下皇子载淳后,她的地位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咸丰皇帝也常常将她随行到圆明园办公。
在圆明园,李莲英第一次引起了慈禧太后的注意。一天,醇福晋前来圆明园探望姐姐,李莲英作为随行太监陪同。慈禧太后因无法常常出宫,也没有太多机会与亲妹妹见面,这次姐妹相聚显得格外亲密。慈禧太后带着醇福晋来到圆明园的福海游玩,闲聊中,她提到了自己的儿子载淳。
根据宫廷规矩,嫔妃所生的孩子往往要送去宫中抚养,母亲们无法常常见到自己的孩子。慈禧太后讲到此时,情绪激动,痛苦地流下眼泪。她表示,自己三年来没能见过自己的儿子,对此心生深深的痛楚。出于对朝政的担忧,她也不敢打听更多的消息,只能依赖妹妹在外打探并传递给她。
此时,李莲英见状,察觉到慈禧太后的情绪波动,立即准备好手帕,趁机递给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看着他,轻轻点头以示感谢。临别时,慈禧太后特意询问了李莲英的名字和年龄,并赏赐了他一条自己用过的手帕。李莲英的细心和体贴在这一刻给慈禧太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件事是“敢于争取机会”。
机会从来不会自动降临,必须自己去争取。醇福晋有时喜欢借助权势为一些人办理复杂事务,因此常常派人前来宫中请求慈禧太后的帮助。李莲英口齿伶俐,办事得当,便成了醇福晋的得力助手。
有一次,李莲英被派往圆明园向慈禧太后转达醇福晋的消息。那时的李莲英早已与宫中的太监们打成一片,轻松进出宫中,不再受到任何阻碍。
在圆明园,李莲英第一次见识到慈禧太后的不同之处——他亲眼看到她拿着咸丰皇帝的御笔,在大臣们的奏折上写下朱批!这是当时后宫嫔妃所不可逾越的禁忌,然而慈禧太后却理直气壮地在批阅奏章。这一举动让李莲英对她的权力和气度产生了深刻的敬佩。
李莲英办完任务后,便跪拜在慈禧太后面前,恳请她将自己留在宫中,服侍她。对于任何一位皇宫主子来说,最忌讳的是不忠,然而慈禧太后却并未生气。她反而被李莲英的话打动。李莲英解释道,自己在醇亲王府中的工作较为熟悉,若能在宫中工作,便能更方便地传递消息。此时的慈禧太后正在逐渐扩大自己的权力,她需要更多亲王和大臣的情报。李莲英表现出色,使得她对他有了几分欣赏,便答应将他调到身边。
从此,李莲英在17岁时获得了慈禧太后的赏识,开启了他在清朝宫廷中的光辉道路,逐渐成为当时最显赫的太监之一。
这两项举措,既体现了李莲英的机智与圆滑,也显示出他在关键时刻把握机会的非凡才能。这不仅为他赢得了慈禧太后的信任,也为他日后的成功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