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第一次攻打金国时,金国的皇帝昏庸无能,朝廷腐败,但局势并非完全危急。尽管如此,金国的防线依然坚固,未至于容易崩溃。在这次进攻中,成吉思汗顺利地逼近了金国的都城中都(今天的北京),然而面对中都那厚实高耸的城墙,成吉思汗感到力不从心,最终只得退兵。
一年之后,成吉思汗于1212年秋再次率兵进攻金国。这一次,他遭遇了比上次更加严峻的挑战。在金国境内,他一度陷入了停滞状态,但成吉思汗善于抓住机会,利用敌人兵力薄弱的时机,通过一个巧妙的小战术,成功击溃了金国三万精锐士兵。
究竟,成吉思汗是如何完成这一壮举的呢?在第一次进攻金国后,成吉思汗积累了不少经验,因此第二次出征时,他信心十足。他采用了分兵多路进攻的策略,试图通过不断骚扰金国,耗费其兵力和精力。与此同时,成吉思汗亲自带领着两万蒙古铁骑,奔袭金国西京(今山西大同)。西京的攻占,意味着成吉思汗能够为后续战役提供坚实的基地,逐步将战线推进到金国的都城中都。
为了顺利攻克西京,成吉思汗做了充分的准备。除了两万骑兵,他还带来了数千人的工程部队,专门负责攻城器械的制造。而且,他还派遣了一支部队攻打德兴县(今河北涿鹿县),以牵制金国的兵力,让金国其他地方的防守力量无暇分心。
尽管准备充足,成吉思汗依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西京的城墙异常高大,且外倾的设计让攻城器械如云梯无计可施。成吉思汗虽然屠杀了许多工匠,但始终无法找到突破口。这时,金国朝廷看到了机会。宰相奥屯襄深谙兵法,他认为金国的骑兵此时士气低落,如果能够从中都派遣精锐部队增援西京,那么就能凭借内外夹击之势,轻松将成吉思汗捉拿。
金国皇帝完颜永济听取了奥屯襄的建议,命令他从中都调集三万精锐骑兵前往西京,急速驰援。正当成吉思汗陷入困境时,他得知金国援兵正在赶来,他不但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恐惧,反而认为这是打击金国精锐部队的绝佳时机。
于是,成吉思汗用了一招小巧的战术,将三万敌军消灭于无形之中。他的战术并不复杂,主要包括两大步骤。首先,成吉思汗必须防止西京的守军出城,这样才能避免内外夹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成吉思汗指挥500名骑兵和一万匹马围困西京。他让每匹马背上装上假人,穿上盔甲并拖着树枝,制造出尘土飞扬的效果,令西京的守军难以判断真假,因而不敢轻举妄动。
第二步,是通过埋伏战引诱奥屯襄的部队进入圈套。成吉思汗故意派出一小队蒙古骑兵,佯装逃跑。奥屯襄看到蒙古骑兵慌乱逃窜,以为蒙古骑兵不过如此,便命令部队追击。可在追击过程中,奥屯襄的三万精锐并未能够摆开阵型,反而进入了成吉思汗精心布置的埋伏圈。蒙古骑兵从四面八方杀出,金国骑兵陷入了混乱,许多人在撤退中互相践踏,损失惨重。
这场战斗持续了大约三个时辰,金国三万精锐几乎全军覆没。虽然成吉思汗没有攻下西京,但这场战役却给金国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士气低落,最终迫使金国投降。成吉思汗之所以屡屡获得胜利,正是因为他善于临机应变,抓住战机,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这些战术和方法也正是成吉思汗在领导中展现出的非凡智慧,展现了他如何巧妙驾驭敌人的手段。如果你对这些战术和历史细节感兴趣,可以参阅《成吉思汗:要驭天下,必先驭人》一书,书中对成吉思汗的战略有着详细而生动的解析,值得一读。
参考资料:《蒙古秘史》、《金史》、《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