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小说,书中的人物关羽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关羽的武力令人叹为观止,从斩华雄、斩颜良、杀文丑等事迹,历来被传颂千古,成为英雄的象征。然而,在这些令人惊叹的壮举背后,却有些令人费解的现象:关羽能够轻松击败那些一流甚至超一流的武将,但面对一些弱一流或二流武将时,他却有时战得难分高下。
例如,徐晃、庞德甚至纪灵等武将,似乎都能和关羽激战一场,甚至彼此之间有来有回。有些人因此认为,关羽的前几招威力无穷,但过后他的招式似乎老态龙钟,威力不再。事实真是如此吗?
要弄明白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武将单挑的本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武将单挑并不真实存在于历史的战场上。真正的战场上,士兵们的生死存亡都与将领息息相关,没有哪位聪明的将领会轻易去冒险单挑。尤其是当自己兵力强大时,为什么要单挑呢?而如果敌方兵力较弱,直接用兵力压制,根本不会有空闲时间进行所谓的单挑。
所谓的单挑,实质上只是观众喜欢看的情节,作者为了迎合这种需求,才会在小说中安排这种场景。那么,在《三国演义》中的单挑,首先通常发生在两军对阵时。双方距离彼此有一箭之远,若继续靠近,很可能会被弓箭射中。所谓的“一箭之距”大约是130步,换算成现代的单位,差不多是150米。此时,双方将领会在一定距离内相对而立,先通报自己的名字,接着骑马冲向对方,开始交锋。若第一回合没有立刻分胜负,便会在一定的距离下再次回头冲击。这样的回合接连进行,直到其中一方被击败,倒地身亡。
根据此设定,第一次交锋时,两方将领相距至少150米。那第二回合怎么办?显然,两人之间的距离不会再有150米那么远,否则一方就会冲进敌方阵营,变成送死。而且,也许有些人会想,或许两位将领跑开了,距离变大了。实际上,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以关羽和华雄为例,如果他们在第一回合后准备继续交战,最佳的策略是停下马来,立即调转马头朝着对方冲去。
如果关羽跑了20米后才调转马头,而华雄需要跑50米才能转身,这时华雄的马速度较慢,而关羽的速度则更快。更重要的是,由于关羽拥有赤兔马,这匹马不仅速度快,而且加速迅猛,关羽能够比华雄先行起步,增加了自己的冲击力。正如我们在现实中开车时,会发现车速越高,撞击的力度越大,威力也更强。在这种情况下,关羽的速度和冲击力将令华雄难以应对,甚至可能将华雄的兵器击飞,或将华雄掀下马来。
因此,在第二回合,华雄的败局几乎注定。要想扭转局面,华雄唯一的办法就是迅速调整方向,抢先调转马头,争取速度优势,这样才能避免败北。因为如果关羽在调整过程中和华雄同步前行,许多观看战斗的士兵可能会误以为华雄被关羽压制。若士气受到影响,士兵们可能会因为主将不敌而开始动摇,整个阵形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军心不稳,形成败局。
在接下来的交锋中,由于双方的助跑距离缩短,接触的冲击力也会逐渐减弱。电视剧中常看到将军勒住马绳让马的前蹄腾空,瞬间停下,这样的动作使得第二回合后的助跑距离显著减少。第一回合的助跑和冲击力最强,因为此时的速度和力量是最强的。
关羽使用的青龙偃月刀重达82斤,比吕布的方天画戟(24斤)重得多。武器的重量直接影响到攻击的威力,尤其是关羽的第一刀,威力足以将敌将斩杀。而当对方面对这股巨力时,不可能轻易抵挡。
关羽的第一刀往往让敌人心生惧意,甚至手臂麻木,影响到后续的战斗。因此,很多敌将都在关羽的前三招内败北。例如,三国演义中有许多经典描写,“交马一合,砍荀正于马下”,“只一合,关公刀起,秦琪头落”,等等,展示了关羽以极快的速度击杀敌将。
对于二流及以下的武将而言,根本无法抵挡关羽的前三招,常常在第一招或第二招就被斩于马下。即使是一些顶级的武将,如果一时不慎,也难以抵挡关羽的第一回合,比如颜良和文丑就曾因疏忽被关羽迅速击败。而对于一流及以上的武将来说,即使被关羽的第一刀震慑,凭借本身的实力,往往能够支撑到第三回合,甚至有机会反击。
因此,关羽的三招几乎无敌,常常能在三招内解决战斗。至于后来的打平局面,并非因为关羽实力下降,而是因为对手的实力同样强大,关羽未能发挥出绝对的优势。关羽的前三招之所以如此传奇,并不是因为他在后期显得“无能”,而是因为他在短时间内屡次凭借一招制敌,形成了不败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