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古语揭示了历史的残酷现实,尤其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功高盖主的功臣大多都没有善终。纵观历史,唯独李世民手下的功臣们大多寿终正寝,而其他几百位君王的功臣们几乎没有哪个能避开悲惨的结局。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朱元璋。在他早年的征战中,曾借助一群兄弟的帮助夺得了江山,但他性格注定只会与人共患难,无法共享荣华。朱元璋的那些老兄弟们,在晚年几乎都被他屠戮殆尽,甚至连神人刘伯温也未能幸免。
刘伯温是朱元璋早期征战中的得力助手,虽然他身体一直患有隐疾,而朱元璋也早就知道这一点。刘伯温智计过人,每次朱元璋心生除掉他的念头,都被刘伯温巧妙化解。然而,直到刘伯温重病卧床,朱元璋才派太医前去探视。得知刘伯温病情危急,且他因暗疾复发,必须忌口某些食物,特别是烧鸡一类的发物,否则必然性命难保。朱元璋心中生起了一个计划,他决定借胡惟庸之手除掉刘伯温,并最终收拾掉胡惟庸。没过多久,胡惟庸带着御赐的烧鸡和美酒探望刘伯温,刘伯温见状心知大限将至。果然,吃了烧鸡之后,刘伯温的病情迅速加重,旧疾复发,最终奄奄一息。
临终时,刘伯温将儿子叫来,特别叮嘱他,要将两样东西送给朱元璋,并且严肃交代:“这两样东西,能保刘家几代人的太平。”这两样东西分别是一框新鲜的鱼和一本泛黄的书。刘伯温再次叮嘱,书中的内容不应学习,而应直接交给朱元璋。那本书里到底有什么玄机?朱元璋能否理解刘伯温的深意呢?
刘伯温才学出众,他始终怀抱着希望在动荡的时代为百姓做些事情,期待着能找到一位明君,一统江山,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1360年,机会终于来了,刘伯温看到了朱元璋的潜力,为了帮助朱元璋建立基业,刘伯温献出了“时务十八条”,这些条目指引了朱元璋当时最应关注的事情。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条便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字真言在朱元璋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并最终帮助他成功建立了大明王朝。
1363年,朱元璋计划攻打财富丰盈的张士诚,但刘伯温却提醒他说:“万万不可,陈友谅虎视眈眈,若去攻张士诚,必定被陈友谅从背后偷袭。”朱元璋对此不以为意,但没过多久,陈友谅果然从背后发动偷袭,围困了朱元璋的南昌城,经过数月才成功解围。此后,朱元璋对刘伯温的信任更加深厚,他向刘伯温请教如何一统天下,刘伯温提出了“先破陈,后平张,再伐元,最后定海宇”的战略。朱元璋茅塞顿开,恍若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把刘伯温当作了智者和顾问。
回顾朱元璋的统一过程,不难发现其路径与刘伯温的战略建议高度一致。最终登基称帝的朱元璋并未忘记刘伯温的功劳,他为刘伯温提供了丰厚的奖励。然而,刘伯温深知功成名就之后应当退隐,婉拒了所有的赏赐。尽管朱元璋屡次劝说他继续协助治理国家,刘伯温始终坚持认为:“我所学不过是屠龙之术,打天下我可以与你并肩,但治天下则远不及善长。”为了避免舆论的压力,朱元璋每年依旧向刘伯温送去俸禄。然而,随着有传言说刘伯温所选墓地蕴含王者之气,朱元璋最终对刘伯温心生疑虑,动了除掉刘伯温的念头。随之而来的,就是开头提到的那一幕。
尽管如此,朱元璋收到了刘伯温留下的礼物后,依然善待了刘家后人。至于刘伯温所送的那条鱼到底代表了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团,历史学家们也无法给出确切的解释。大家对于这其中的深意,有何见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