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阵”一词,通常指战场上军队各个战术单位的排列与站位,也包含了各战役单位的战斗部署及作战方案。古人所说的“阵法”或“阵图”,可以简单理解为军队按照一定战术需求而形成的各种队形,并基于这些队形制定的作战计划。随着人类冲突从原始的领土与食物争夺演变为规模更大、组织性更强的战争,军事队伍的阵型逐渐形成规范。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正规化的军队出征时,严谨的队形都显得至关重要。而这些队形,实质上是士兵们按一定规律排列成的各类线形,可能是直线、斜线或带有一定弯曲的圆形,甚至可能因地形因素而有横向或纵向的变化。
因此,所谓的“军阵”或“阵法”,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与民间艺人所描述的种种神奇效果相去甚远。在宋朝以前,尽管华夏军队重视军阵的作用,但阵型的名称通常较为简朴,注重的是实际战斗的效能。直到宋朝,军阵的名称才变得华丽,阵型也变得前所未有地复杂,甚至阵型的规模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最具代表性的阵型之一便是宋太宗赵光义所创立的“平戎万全阵”。这是一种多兵种结合的复杂阵型,要求完全展开时,阵型的覆盖范围可达到数十里,所需动员的士兵及军官人数甚至超过十万。据说,这个阵型一旦摆开,几乎无敌可挡,甚至契丹的精锐骑兵在面对它时也只能望而却步。
这一阵型的强大之处,除了兵力的庞大外,还得益于宋军擅长的各类弓弩,尤其是数量庞大的床弩。这些重型弩弓的射程可达数百步,阵中密集部署了近三千张床弩,而大部分士兵也都配备了弓弩武器。整个阵型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且密集的“刺猬”,来袭的敌人无论距离远近,都将遭遇来自各个方向的猛烈射击,无法避开。如此庞大的阵容,所需的后勤物资自然也相当庞大,因此阵中还配备了大量的大车,依靠人力和畜力进行机动。车辆一方面用来运输辎重,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防御敌军进攻的障碍物。据说,二十名士兵就能管理一辆车。赵光义对自己设计的这个阵型颇为自豪,因此给它取名为“万全”,自认为没有任何敌人能够攻破。
实际上,当宋军展开这个阵型时,敌人通常不会贸然进攻,而是选择绕开。契丹和西夏的军队常常依靠骑兵的机动性,寻找其他突破口,从而避免与宋军直接对抗,让这一大阵失去效果。然而,宋军虽然凭借强大的阵型防守,能够抵御敌人的进攻,但缺乏足够的战马,始终无法以攻击获得彻底的胜利。面对敌人时,宋军往往只能缓慢撤退至有坚固城防的地区,但在撤退过程中,由于阵型松散,容易遭遇敌军的突袭。正是这种情况,使得宋军尽管在与外敌的对抗中屡屡取得局部胜利,却始终难以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到了北宋后期,经过与西军和党项军的多次对抗,宋军的阵型逐渐得到了一些实用性的改进,作战方式也变得更加灵活多变。这些改进使得宋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压制西夏。然而,在河北面对契丹的战事中,宋军依然死守着“平戎万全阵”。虽然在真宗时期的契丹入侵中,这一阵型曾有所成效,但长期的和平让河北禁军的战斗力大幅下降,甚至连重新部署阵型的能力都丧失了。在女真南下时,宋军遭遇了彻底的崩溃。从整体来看,这个号称“万全”的阵型,虽然一度被视为强大无比,但在实际战场上却往往作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