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6年,武王击败商朝,正式建立了周朝,并对数百位参与战斗的诸侯进行了封赏。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朝的分封制逐渐显露出其弊端,周天子的权威日渐减弱,强国不断吞并弱国,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进入战国时代后,最终只剩下七个强大的国家,其中包括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和秦国,而中山国则在这些庞然大物之间努力生存。客观来说,中山国的表现相当不俗,它的存续时间长达478年,甚至比赵国多活了297年。
在公元前774年,周朝的王室将鲜虞这支族群封为诸侯,而这个鲜虞正是中山国的早期形式。中山国起初并不属于中原的诸侯国家,其最早是由白狄部落建立的,随后历经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阶段的变迁。在春秋初期,中山国与邻近的刑、卫等国经常发生激烈的冲突,但鲜虞在这些战事中多处于劣势,胜利的机会屈指可数。直到公元前652年,鲜虞终于反击,与刑国和卫国展开激战,并取得了胜利。然而,春秋霸主齐桓公随后联合其他小国对鲜虞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使鲜虞不得不暂时收敛,停止了对外扩张的企图。
随着时间推移到春秋中后期,鲜虞国重新崛起,面对的主要对手是中原强国晋国。晋国是韩、赵、魏三国的前身,其实力与齐国相抗衡。公元前527年,晋昭公对鲜虞进行了打击,甚至还灭掉了其两个小国的属国。然而,二十年后,鲜虞突然强势反击,联合齐国、鲁国和卫国,共同讨伐晋国,并给对方造成了重创。随着晋国的衰落,中山国也曾独自击败晋军。待到晋国分裂为三家后,中山武公抓住时机进行一系列改革,国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不过,后来桓公幼年即位,导致中山的势力被迫退至太行山一带。
公元前380年,桓公长大成人,励精图治,成功复国,更为重要的是,中山国还将赵国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在这一时期,中山国的军事实力达到了巅峰,先后两次打败了赵国,并修建了防御燕、赵的长城。历史资料记载,中山国在其巅峰时曾拥有兵车9000辆。而根据当时的资料,对“乘”的人数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为75人,另一种为30人。所以,可以推算出,中山国的总兵力在27万到67.5万之间。
要知道,在长平一战中,赵国出动了45万精锐士兵,而国内仅有10万左右的老弱残兵由此可见,中山国若不慎重存在的兵力就有可能与赵国匹敌。或许正因中山在强盛时期兵力接近赵国,才使得赵肃侯对其无可奈何。值得一提的是,肃侯曾成功击败齐国、魏国和燕国。但随着赵武灵王继位,他通过一系列改革大幅提高了赵军的战斗力,并多次向中山国发起攻势,从而极大地削弱了中山的实力。最终在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直接将中山国灭掉。
由此可见,公元前774年中山国的雏形——鲜虞成立,直到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存在了整整478年。而赵国在公元前403年才获得周威烈王的正式认可,直至公元前222年被秦国灭掉,综合来看,赵国的存在时间仅为181年。这样算来,中山国竟比赵国多存活了2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