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无论是对曹操的赞扬还是贬低,二者之间始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曹操具有非凡的气度,而刘备则是一位枭雄。两人的关系错综复杂,似乎永远纠缠不清。虽然他们彼此是敌人,却不止一次地在酒桌上互诉心声,彼此真诚相待——至少曹操与刘备交谈时,心中没有一丝虚伪。
从曹操的阵营来看,除了刘备,没有人能享受到如此的待遇——既能与曹操同车出行,又能共享餐桌。但正是这个与曹操似近似远、时而分裂的刘备,得到了曹操完全的尊重与信任。即便曹操知道,刘备必定是他统一江山的最大障碍,曹操也始终没有在早期将刘备一举除掉。
回顾历史,曹操至少有四次机会可以杀掉刘备,但他始终选择放过。每当曹操想动手时,只需要一声令下,刘备就可以瞬间丧命,甚至在曹操保持沉默的情况下,吕布早就能让刘备的尸骨漂浮在江河之上。
曹操对刘备的恩情,始终难以抹去
第一次曹操见到刘备时,刘备只是公孙瓒的小兵,地位低微,不得不站在人群中,但曹操一眼便看出了刘备身上潜藏的英雄气概:“莫非是破黄巾的刘玄德吗?”然而,虽然刘备是个英雄,他并没有帮助曹操,而曹操依然决定带着人马去追董卓,结果在战斗中遭遇了大败,刘备则在公孙瓒的帐下,坐享其成。
第二次两人见面时的氛围则更为紧张。曹操的父亲与家族成员被陶谦的部下杀害,曹操为了报仇并吞并徐州,原本陶谦已经准备投降,但此时刘备却插手搅局。实际上,刘备的兵力相较于曹操差距极大,但曹操的后方起火,他选择撤兵,给了刘备一个生存的机会。
刘备因而得到了徐州,但没能守住这块领土,被吕布打败,最终投奔曹操。面对曹操,刘备首先诉说自己失去沛城、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曹操竟然泪流满面,安慰道:“兄弟,别担心,你到了我这里就是家。”当听说刘备因吃了刘安的妻子而陷入困境时,曹操竟然拿出了一百两黄金补偿给刘安。
尽管刘备几乎孤身一人投靠曹操,但他在曹营中得到了远超其他将领的待遇,甚至曹营中的所有将士对此也没有怨言。这一方面反映出曹操的宽厚与仁爱,另一方面也说明刘备的名声和能力,令曹操不敢小觑。
曹操对刘备的特别待遇体现在生活中的细节:文官如荀彧、荀攸、郭嘉,武将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都要恭恭敬敬站着,而刘备却可以和陈珪一起坐着大摇大摆。正因为如此,刘备才有机会用一句话让吕布陷入绝境。曹操对刘备的信任甚至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不杀张辽,曹操就没有动手;但一听刘备要求杀吕布,曹操立刻行动,亲自下令将吕布处死,甚至连全尸都未能保留。
刘备的野心,始终瞄准曹操
徐州之战虽未决胜负,但刘备始终心存一丝杀意——他不仅想复兴汉室,更想借此机会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虽名义上是汉献帝所封的左将军和豫州牧,但实则这两项职务的背后,是曹操的大力支持。这两个职务一个是高于大将军的军职,另一个则是掌管豫州的地方权力,刘备的职务非常显赫。
但高官厚禄并未让刘备满意,因为他从小的理想就是亲自做天子,站在最高的位置,绝非为别人打工。因此,他与董承密谋图谋曹操,却表面上装作一个与世无争的普通人。曹操虽然喝酒与刘备把酒言欢,但他并不愚笨。曹操明白,刘备的野心远不止眼前的安宁。
曹操推心置腹,真诚地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而刘备则装作被雷声惊吓,假意不愿继续谈论。但事实上,这一切曹操都看得清楚,只不过他欣赏刘备的英气,始终未想去动手。
曹操最终放走刘备,并给了他五万兵马。若曹操真的想杀刘备,完全可以一举剿灭。事实上,曹操并非像后人传说中那样心狠手辣,而是恰恰对刘备这种英雄心生敬意。
曹操四次放过刘备
曹操至少有四次机会,可以轻易杀掉刘备,然而他每次都选择了放过。第一次是在徐州时,曹操完全有能力倾巢出动,碾压刘备的小兵,但他最终并没有行动。第二次是在刘备被迫投降时,曹操手下谋士纷纷建议除掉刘备,然而曹操却没有采取行动。第三次是在汝南之战后,刘备几乎被消灭殆尽,曹操却选择放任他逃到刘表处。第四次是在曹操攻占荆州,刘备几乎要投江自尽时,曹操依然没有追击,而是写信威胁孙权。
如果曹操当时采取果断措施,刘备早已被消灭,历史的进程或许会大不相同。曹操和刘备,注定要成为英雄中的对手,彼此之间,既是对手,又是彼此欣赏的英雄。
曹操与刘备的对决成为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英雄对决之一,他们之间的矛盾与共鸣,最终成就了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篇章。后人对曹操和刘备的评价各有不同,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当时的杰出人物,注定要在历史的舞台上占据重要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