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长征的序幕正式拉开,红军开始了这一场震动世界的庞大转移。中央苏区的红军出发,历经雪山、草地、荒无人烟的地区,面对国民党精锐数十万的追兵和空中战机的持续骚扰,红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甚至让装备精良的敌军成了历史的背景。整个过程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生死较量。
长征的伟大,几乎是人人皆知。但长征到底有多伟大?很多人可能并未深入了解。或许在很多人眼中,红军的长征不过是一次“大逃亡”。他们从国民党的包围中艰难逃脱,认为红军的伟大在于生还。然而,真相远非如此简单。
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红军的长征从中央苏区开始。如果只是单纯的逃亡,无论朝哪个方向走都可以,那为何红军最终选择了向陕北进发呢?这个选择背后的深意,既有伟大的战略决策,也有迫不得已的无奈。
1934年,蒋介石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全面“围剿”。之前的战斗中,尽管国民党军屡次失败,红军依然屡屡反击成功,反而壮大了起来。而这次,蒋介石下定决心,动用了超过一百万人,制定了“滚筒”战术,企图迅速包围红军并一举歼灭。这一策略,要求每天以快速的进度收缩包围圈。
当时毛主席尚未完全掌握红军的指挥权,尽管红军在前几次反“围剿”中获得了胜利,但由于对国民党军的强硬对抗,形势变得越来越不利。在国民党军不断缩小红军的生存空间时,突围已是唯一的选择。长征,这一被迫的行动就此展开。
突围本身没有争议,但问题在于,离开了中央苏区后,红军该何去何从?博古和李德决定率领红军突破,计划朝湘鄂川黔根据地进军,与那里的红二、红六军团合并后,再做打算。然而,这一战略计划的意图过于明显,蒋介石迅速看穿了红军的打算,并在其途中设下伏击。于是,红军在这两位指挥者的带领下遭遇了惨重的损失,湘江之战中,七万余名红军在敌军的炮火中艰难过江,最终只有约三万名士兵成功通过,剩余的英魂永远停留在了对岸。
湘江之战后,博古与李德的指挥策略开始遭遇质疑,但他们依然坚持继续朝湘鄂川黔进发。红军的伤亡惨重,士气低落,蒋介石再次派重兵设伏,形势愈发严峻。就在这一时刻,毛主席提出了新的战略:放弃原计划,改向贵州进军。这个决策得到了张闻天、朱德和周恩来等人的支持,红军因此成功摆脱了蒋介石的围追堵截,迎来了转机。
选择向贵州进军与继续朝湘鄂川黔进发的区别显而易见。首先,向湘鄂川黔进军的意图已被蒋介石识破,前路重重危机,红军若继续下去,可能再无翻身之地;而贵州的地形复杂且敌军布防薄弱,毛主席此举让敌军措手不及,同时也打破了红军一味逃亡的局面,为红军争取了主动。
毛主席的高瞻远瞩令在场的红军指挥官们顿时豁然开朗,最终在遵义会议上,毛主席的领导地位得到了确认。此时,蒋介石大为惊慌,因为他原本布置在长江沿线的兵力无法应对红军的突然改道,红军成功穿越贵州并让蒋介石的布置完全失效。
随后,毛主席率领红军继续推进,在遵义一带的战略移动中,蒋介石始终无法追上红军的步伐。红军通过巧妙的战略反复穿越赤水、土城等地,并巧妙地让敌军扑空,打乱了国民党的部署,令蒋介石屡屡陷入被动。蒋介石始终未能成功捕捉到红军的真正意图,只能紧急调兵试图应对。
最后,毛主席决策进军贵阳,此举巧妙绕过了蒋介石的主力,并直接攻打敌人的软肋,令蒋介石陷入兵力紧张的困境。即便蒋介石向云南求援,但此时的红军已经越过金沙江,成功实现了最初的战略意图。
从毛主席指挥下的长征来看,红军始终处于主动牵制敌军的状态,不断调整方向和节奏,这绝非单纯的“逃亡”,而是一场极为复杂的战略博弈。毛主席的灵活机动与远见卓识使得红军能够不断逆袭,最终实现了出其不意的战略突破。
最终,当红军抵达甘肃,得知陕北有红军时,毛主席才决定将陕北作为长征的最终目的地。这一选择背后,有红26军的存在,且此地地势优越,更适合红军长期发展。此时的长征已非单纯的生死逃亡,而是红军为新的战略目标而奋力前行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