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6月,正值抗日战争的紧急关头,115师独立支队已成立半年多,队伍发展较为顺利,士气高涨。支队上下都渴望参战,支队长陈士榘深知时机已到,决定带领部队主动出击,前往紫金山一带,寻找机会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
6月19日,独立支队在陈士榘的指挥下,正式踏上征程,计划经双池、康城,最终到达川口。陈士榘的行军安排是,他亲自率领2团2营及支队机关走在最前面,而1团、2团则紧随其后。
原本这一安排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在行进途中,却发生了一件让1团副团长王耀南心生危机的事情。当时,陈士榘率领先头部队已经顺利通过双池,并未遇到敌情。然而,当1团的部队即将进入康城时,突然遇到一群急忙逃难的百姓,得知有数千日军已攻占了康城。根据原计划,康城并未出现敌军,所以独立支队才决定途经此地前往川口,但如今情况变了。如果不及时改变路线,先头部队恐怕会陷入危险。王耀南立即感到不容忽视的紧迫感,毫不犹豫地骑马追赶陈士榘,最终在先头部队到达康城之前赶上,提出修改行军序列的建议,要求将1团调至前方,支队机关随即后撤。
陈士榘得知情况后,做出两个决定。首先,他同意将支队机关后撤,因为王耀南亲自奔走一趟,显然此事非同小可,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陈士榘决定继续让2团2营走在最前方,担任先头部队。原因在于,虽然老百姓提供的情报不容忽视,但也未必完全准确。当时经常发生几名日本士兵追着大批群众跑的现象,因此,关于“几千日军”攻占康城的消息,还需要进一步确认,不能因为不确定的消息就轻易改变计划。陈士榘作为一名英勇的指挥官,面对任何敌人都不曾退缩,况且他已经按王耀南的建议将支队机关后撤,处理得当。
那么,为什么陈士榘会这么重视王耀南的意见呢?原来,王耀南并非普通的副团长,早在半年之前,独立支队刚刚成立时,陈士榘就推荐王耀南担任参谋长。王耀南的能力不容小觑,成立独立支队之前,他一直是115师的工兵主任,陈士榘对此非常了解,因此十分看重他的才干,才力荐他担任参谋长。然而,师部考虑到王耀南的才干,对于独立支队的帮助至关重要,最终同意他暂时到独立支队协助工作,但始终打算将他调回。王耀南原本可以担任更高的职务,但他为了帮助独立支队克服困难,主动“降级”到1团担任副团长。1团当时的团长刘德明是政工干部出身,在军事指挥上并不熟练,王耀南的帮助大大缩短了刘德明适应的时间,也因此得到师部和陈士榘的同意。
王耀南虽然得到了陈士榘的器重,但也明白,支队长已经做出了决定,他只能遵从安排,带着支队机关返回,与1团汇合。双方刚刚会合,前线却传来了危急的消息,陈士榘率领的先头部队被日军缠住,陈士榘也因炮火受伤,无法继续指挥,而日军则凭借骑兵的高机动性,逐渐将1团包围,情况变得极其危险。
此时,独立支队的政委林枫迅速做出决策,将指挥权交给了指挥经验丰富的王耀南。王耀南接过指挥权后,没有丝毫迟疑,立即指挥1团1营掩护机关撤离,并派1团2营去营救被敌军缠住的前卫营。面对敌人装备精良且机动性强的骑兵,王耀南冷静地判断出不能冒然突围,因为前卫营被敌军包围,即使白天突围也跑不过敌人的骑兵,唯一的生路便是采取阵地防守。
王耀南随即采取一系列战术部署,带领特务连、1团警卫连及3营,抢占一处无名高地,以便随时监控战局动态。同时,他派遣2团(欠2营)沿着一条隐蔽山沟,绕到敌人后方,准备反包围,为夜晚的突围创造条件。王耀南熟知当地地形,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实施反击,而他心中始终明确一个目标:营救前卫营,绝不贪功。
此时,传来好消息,护送支队机关撤离的队伍遇到了黄副支队长,并得到两个游击大队的支援。尽管这些游击大队的战斗力有限,但它们还是给了王耀南更多的作战选择。他巧妙地安排游击队袭扰敌军的补给线和马匹,日军最在意的无疑是它们的骑兵和马匹,这一策略极大地削弱了敌人的作战能力。
王耀南在困境中展现了出色的指挥能力,他成功稳住了军心,并有效反击敌人,几乎将一切能做的事情都做到了极致。然而,日军的炮火威力远远超过我方,连续的炮击终于击中了王耀南所在的指挥部,王耀南两次被炮弹波及,肚子受伤,但他仍坚持让担架抬着自己继续指挥。
就在这时,王耀南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日军的进攻部队竟然脱掉了黄色外套,换上了白色衬衣。王耀南感到疑惑不解,思索着为何敌军在如此严苛的环境下做出这种改变。突然,他注意到身边的指战员们的外套也湿透了,意识到山西6月的酷热让战斗变得异常艰难,敌军的长时间进攻使他们忍受了极大的酷热折磨。
战局陷入僵持,我军攻不动,撤不走,局面如同被困在夹缝中。王耀南深知,敌军的进攻也未必能够持续下去,特别是在这炎热的天气下。日军的士兵已经是强弩之末,再也无法坚持长时间的攻击。王耀南及时抓住敌人处于攻与不攻、撤与不撤之间的犹豫不决,决定改变策略,指挥游击大队立即发起攻击。虽然游击大队的武器不强,但正是这股新鲜力量,打破了僵局,敌军后方顿时乱作一团。
得知后方遭到袭扰,日军不再犹豫,开始撤退。王耀南也几乎是听到敌人撤退的消息后,立刻失去意识,昏倒在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