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刚反唐》是明清小说中的一部经典佳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此书由清代的姑苏如莲居士所著,属于通俗演义类小说,主要讲述了唐朝名将薛仁贵的孙子薛刚在家族遭遇大祸后反抗唐朝统治的故事。故事的基本框架是基于历史事件,讲述了薛仁贵与其宿敌张士贵之间的恩怨,延续到下一代。薛仁贵的儿子薛丁山因遭到张台的陷害而死,薛丁山一家被满门抄斩,长子薛勇和二子薛猛不幸死去,只有三子薛有幸逃脱,从而开始了他复仇的道路。
关于作者姑苏如莲居士的真实身份,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仅能根据《薛刚反唐》的发布时间推测,大约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的作品。姑苏是古苏州的别名,因此如莲居士可能来自江苏一带。许多人由于书名的字面含义,误以为薛刚反对的是李唐王朝,进而将薛刚视为反面人物,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薛刚反感的并非唐朝本身,而是武则天掌权期间的朝政,主要是反对武则天的专权。
《薛刚反唐》有着丰富的题材元素,不仅包括了小说演绎,也融入了民间市井评书的风格,最后演变成了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其情节跌宕起伏,与《三国演义》相似,许多部分经过了艺术加工,超过了历史的真实。故事开始时,薛刚作为名将后代,在长安城中是名声赫赫的公子。在唐高宗李治年间,正值元宵节,薛刚与友人外出赏灯,恰巧遇到七皇子李昭也在闹市。薛刚因看到禁街的虎将张宝强胡作非为,于是挺身而出打抱不平,不料失手击伤李昭,致使李昭重伤死于一击。为了给李昭偿命,同时也顾及薛家世代的功劳,薛刚被朝廷流放。李治由于长期的身体虚弱和丧子之痛,最终不慎摔死。李治的死,使得武则天得以掌握朝政,随后,她借薛刚与李昭之死,发布命令将薛家满门抄斩。
然而,薛刚早已被流放,因而避过了武则天的追杀。得知家人惨死的薛刚痛不欲生,他怒火中烧,决心为父母兄弟复仇,于是借用祖父西凉旧部的兵力,集结了超过一百万精兵,举起了反唐的旗帜。
在与武则天的斗争中,薛刚与庐陵王李显(李治与武则天的三子)结为同盟,一同反对武则天。经过数年的艰苦作战,薛刚成功帮助李显夺回帝位,成为唐中宗。然而,李显为人刻薄,很快便像母亲武则天一样,对薛家进行排挤,薛刚最终未能善终。
唐中宗李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因其身世和母亲武则天的影响,李显有着“上吊皇帝”的外号。这一称号来源于他在母亲武则天的威压下,表现出胆怯和懦弱的性格。武则天是个极具权谋的女性,史称“吕武”,她通过提升自己家族的势力,确保武家能够在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李显的兄长李弘因不满母亲的行为而有意铲除武氏外戚,却最终被母亲毒死。随后的二哥李贤也是在同样的背景下被废除,最终死于流放。
两位哥哥的先后死亡,使得李显最终被立为太子。然而,由于他与母亲武则天之间的矛盾,李显在太子之位上并不安稳。面对母亲武则天的干预,李显一度试图维护自己的立场,结果被贬为庐陵王,在那里他生活困苦,心情抑郁,每夜惊醒,害怕母亲的干涉。一度,李显为避免母亲的迫害,甚至曾多次试图自杀。
至于薛刚的真实原型,很有可能是薛畅,薛仁贵的孙子。薛畅在历史中参与了神龙政变,与其他李唐旧臣一起推翻了武氏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