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部队被重新编组为八路军。除了总部和直属部队外,下辖3个师,每个师的编制通常为2旅4团制。然而,第115师的编制更为复杂,其中有多个独立团,而第120师和第129师则包含了许多教导团。因此,每个师最初实际拥有5个团。
在部队开赴抗日前线时,第115师的各团都参与了战斗,而第120师和第129师则分别留守了一部分兵力在陕甘宁地区。第129师实际开赴前线的兵力包括教导团、骑兵营、第385旅下属的769团、第386旅全员,总兵力约为9000人。
在这支由老红军精锐组成的部队基础上,第129师经过了两次战略展开,逐步调整了部队的建制和兵力。新成立的385旅增加了不少兵力,同时还成立了若干基干支队。
到了1939年,第129师所属的15个团与晋冀豫及冀南军区的基干部队进行了大规模整编,而1940年时,这一整编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除了加强充实第385旅和第386旅外,原第二纵队的第1旅也划归给了第129师。其他部队经过统一整编后,组成了6个新编旅。
这些新编旅中,第1旅的编制为2个团,而第386旅则辖有4个团,其他大部分旅则以3个团为标准。
根据当时八路军整编的标准,一个旅的兵力大致为7000人左右,且主力团的兵力通常在2000人以上。
此次整编时,除了第769团、771团、772团等老团外,其余新成立的团都被赋予了统一的数字番号。例如,第1团在改编后变为第16团,独立第1团则改为第13团。
冀南军区的新编旅较为集中,出现了新4旅、新7旅、新8旅和新9旅等多个新旅。其中,新8旅下辖第22团、第23团和第24团。
新8旅的编制是由筑先纵队和先遣纵队的部队合并而成。第22团由筑先纵队的第1至第5营合并而成;第23团则由筑先纵队独立团与先遣纵队的第1、第2团合并而成;第24团则由筑先纵队第7团和先遣纵队第3团合并组成。
在这3个团中,第23团是最强的,成团时兵力达到2200多人。虽然其余两个团的战力稍弱,但他们经过整编后,兵力规模也得到了显著增强。
不久后,百团大战爆发,冀南军区也派出部队参战。在百团大战的第一阶段,新8旅的第23团和第24团组成了邢台到沙河段的破击队,由副旅长王近山率领参战。
当战斗进入第二阶段时,新8旅的第22团和第24团组成了第一破击队,386旅的第18团则组成了第二破击队,继续在肖永智政委和王近山副旅长的带领下展开激烈作战。
尽管新8旅的部队大多是抗战初期整编的,但在经验丰富的老红军骨干的领导下,他们很快适应了战斗环境,得到了充分锻炼。与此同时,日军在遭遇重创后迅速集结力量组织反扑。
1940年10月7日,约150名日军和50余名伪军从曲周县出发进行“扫荡”,新8旅主力恰巧就在附近,立即集结兵力进行迎击。副旅长王近山指挥第22团、第24团以及旅直属警卫连,展开了从左翼和右翼同时进攻的战术,最终消灭敌军102人,缴获山炮及其他武器装备。
到了1940年12月,基于百团大战期间的经验,八路军第129师的部队再次进行整编,旨在总结战斗经验,进一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和技战术水平。冀南军区依据平原游击战的特点,强化了小分队袭击、伏击、遭遇战等战术,并增加了对基础作战技能如刺杀、射击和投弹的训练。
由于上一阶段的作战中兵员减少且补充困难,冀南军区对部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例如,新9旅的番号被撤销,其3个团分别划归到三个军分区。而新8旅则将其3个大团缩编为3个小团,取消了营级,改为团直辖各连队。
在当时,冀南军区已经开始走“精兵”路线,尽量减少行政机构,精简指挥层级,使得每个团的兵力数减少,但确保战斗单位的高效作战力。
新8旅调整后的兵力为3474人,尽管人数较少,但武器装备和弹药得到了相应的集中。每个团平均拥有700余支枪,而在编制2000多人时,这个数量在大团时代显然是不足的。然而,缩编后,基本每个战斗连的战斗员都能拥有足够的枪支,从而有效提升了战斗力。
这些调整和精简让新8旅的各连在战斗中能够更高效地执行任务,同时,减少的兵员回到地方军进一步巩固了地方力量。
此后,在越来越艰难的抗战环境中,八路军的整体策略持续倾向于“精兵简政”,以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效益,形成局部优势,有效应对日军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