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92年,丰臣秀吉凭借其雄心壮志,率领精锐的日本军队深入朝鲜。这支军队以其统一日本后的强大实力为背景,直接对抗了“近二百年未经历战火”的朝鲜军队。战争初期,局势便显示出明显的倾斜,日本军队的攻势不可阻挡,朝鲜几乎毫无反抗之力。
日军的入侵如洪水猛兽般席卷而来,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朝鲜大部分地区已经沦陷,形势岌岌可危。
此时,朝鲜国王李昖终于意识到,朝鲜的存亡正面临着极大危险,国家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朝鲜朝野震动,群臣陷入混乱,无策可用,纷纷决定向明朝请求援助。然而,尽管李昖多次派出使臣前往明朝求援,但迟迟没有收到援军的消息。日军的攻势愈发凶猛,朝鲜的危机越发严重,局势几近崩溃。
为了避战,李昖被迫撤往义州。此时的他心中充满疑惑和不解,朝鲜作为明朝的藩属国,在遭遇日本的侵略、面临灭国危机之时,为什么明朝对其求援始终没有积极回应?他始终无法明白为何明朝对朝鲜的困境视若无睹,任由日军在朝鲜大肆屠戮。
面对眼前的困境,李昖决定向明朝求庇护,写信请求进入明朝避难。他认为,既然明朝不愿出兵援助,那么至少可以庇护他一人。然而,令他意外的是,明朝并未明确拒绝,也没有直接答应,而是提出需要验证李昖的身份。这一回应令李昖心生不满,觉得自己受到了疑虑和轻视。
事实上,李昖并未意识到,明朝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明朝不仅对李昖的身份产生了疑问,甚至对朝鲜的困境产生了怀疑。明朝迟迟不愿出兵援助朝鲜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朝鲜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的外交举措,导致明朝产生了深深的疑虑。
几年前,丰臣秀吉的野心就已初见端倪。在早期的日中外交中,他曾毫不掩饰自己的意图,直言欲将明朝领土纳入日本版图。自从织田信长去世后,丰臣秀吉迅速崛起,凭借自己的力量完成了日本的统一。
到了1587年,丰臣秀吉的扩张欲望愈加明显,甚至在给浅野氏的信中公开表示,他生前的目标便是将明朝的土地纳入日本的掌控。(《日本通史》)
鉴于日本与明朝的地理接壤,丰臣秀吉认为,通过朝鲜为通道,进攻明朝是最便捷的方式。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丰臣秀吉选择了“假道伐虢”的计策,首先派遣使者与朝鲜建立友好关系,打算通过签订盟约,以假道伐明。
当时,朝鲜已二百年未经历战事,军队战斗力极其薄弱,虽然有约二十万兵力,但实质上早已失去了战斗力。朝鲜朝野沉浸在和平盛世的梦幻中,面对边境的倭寇袭扰,已将其视为头等军事问题。(《明代辽东边疆史》)
因此,当日本表示愿意与朝鲜建立友好关系时,朝鲜首先想到的竟是借此机会解决倭寇的侵扰。倭寇问题的根源,主要源于一些朝鲜叛民逃亡日本,成为日军的带路党。由于这些叛民对朝鲜边境的地理情况熟悉,倭寇入侵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朝鲜认为,若能根除这些叛民,便可解决倭寇的困扰。于是,朝鲜朝廷向日本提出要求,希望日本能将这些叛民引渡回朝鲜。对于日本来说,这不过是举手之劳,毫不犹豫便答应了朝鲜的要求,迅速逮捕所有朝鲜叛民,交还给朝鲜。
这一举动赢得了朝鲜的高度好感,朝鲜王李昖认为自己通过与日本的合作,解决了长期困扰的边境问题,双方的关系迅速升温。然而,丰臣秀吉虽然做出了让步,公开表示愿意配合朝鲜,却在随后的国书中明确表达了自己对朝鲜的真实意图——他欲借道入侵明朝。
朝鲜终于意识到,日本的目的远不止这些,而是希望通过朝鲜为跳板,发起对明朝的侵略。朝鲜王李昖顿时明白,原来这场看似友好的外交只是日本的计谋之一。面对日本的真实意图,朝鲜作为明朝的藩属国,本应立即向明朝报告此事。然而,朝鲜朝中的许多官员,尤其是一些昏庸的朝臣,却在此时选择了隐瞒此事。根据《韩国文集丛刊》记载,朝鲜群臣中有许多人主张隐瞒这一信息,认为如果上报给明朝,若日本没有任何实质行动,明朝必定会笑话朝鲜。
在这一关键时刻,柳成龙站出来坚决主张,必须将丰臣秀吉的阴谋上报给明朝,他认为这是朝鲜的义务。然而,尽管柳成龙言辞恳切,仍遭遇了大多数朝臣的反对。最终,朝鲜朝廷决定派遣金应南为使者,去明朝报告这一消息。
然而,柳成龙未曾想到的是,金应南在出发前收到了另一项暗示:此次出使不仅仅是上报,更是“刺探”,若明朝对日本的阴谋毫不知情,则不必将消息泄露出去。这个决定让柳成龙的努力付之东流。
最终,朝鲜依然继续执行摇摆的外交策略,既不完全依靠日本,也未果断投向明朝。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显然低估了丰臣秀吉的野心,认为这是日本与明朝之间的较量,却没有意识到,一旦战争爆发,最先受到波及的将是他们自己。
丰臣秀吉早有准备,朝鲜的软弱让他得以有机可乘,于1592年正式发起侵略。与此同时,明朝方面尽管通过在日本的华人得知了这一消息,却仍未能做出及时反应。随着战争爆发,辽东地区开始流传一种说法,指朝鲜与日本勾结。
上一篇:历史的褶皱与美育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