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成功,从未是十拿九稳的。
许多人认为,玄武门之变的胜利源于李世民手握兵权、深谙战略,因此胜券在握。实际上,事态的发展远比想象中的复杂与危险。事实上,事件发生的前一夜,李世民悄悄派出了一支超过一千人的队伍,离开了长安,目标直指洛阳。
这支队伍并非敌人的伏兵,也不是李建成安排的刺客,而是李世民自己派遣的“后手”。当所有人都认为他将在长安孤注一掷时,他早已为自己安排了一条后路。
这不禁令人疑惑,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中最为关键的战斗,为什么他会在最需要兵力的时候,反而选择调动精锐力量?而且,这支队伍的目的地洛阳又与此事有何关联?——原来,李世民从未完全相信自己一定能赢,他早已为失败做了周全的准备。
到了大唐武德九年,兄弟之争已到了摊牌的时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和秦王李世民的权力斗争,已经变成了生死存亡的对决。尽管李世民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但在朝堂上,他的对手同样不容小觑。李建成掌握东宫的力量,得到朝廷的支持,而李元吉则掌控禁军。两人联手,把李世民逼入了困境。
如果李世民不出手,他随时可能被“解决”掉。但问题是,尽管他名为秦王,李世民却无法调动朝廷的正规兵力。禁军的兵符在李渊手中,东宫的人则紧盯着他,他能依赖的,仅是秦王府的一部分私兵。
这也意味着,玄武门之变是一场极其高风险的赌博。若赌赢,李世民将成为大唐的继承人;若赌输,他可能会失去一切,甚至性命。
因此,李世民提前做好了两手准备:洛阳成为了他的一条后路。
五年前,李世民还只是一个年轻的战场指挥官,在洛阳之战中,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洛阳,打出了赫赫威名。然而,除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李世民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借此机会在洛阳扎下了根基。
李世民曾担任陕东道大行台,这一职务表面看似平凡,实际上却让他能够在洛阳及周边地区安插自己的亲信,间接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根据地。虽然李渊和李建成很快察觉到洛阳的异动,李世民还是通过主动请辞,表面上将职务交给李渊的亲信温大雅,稳住了局面。然而,这种让步只是表面上的,实际情况是温大雅早已暗中效忠李世民。
于是,洛阳名义上是朝廷的领土,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李世民的后花园。
在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派出的一千多人,目标正是洛阳。他们的任务是确保洛阳这条退路稳固可靠。这支队伍的指挥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名字——张亮。若不是翻阅史书,很多人恐怕不会了解这个人物,但他在李世民的计划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张亮曾在瓦岗军中效力,后由房玄龄推荐给李世民。他擅长进行秘密行动,尤其擅长情报战。当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斗争愈加激烈时,秦王府屡次能够提前掌握东宫的动态,这其中离不开张亮的功劳。
因此,李世民派张亮带队前往洛阳,任务明确:第一,确保温大雅的忠诚,稳住洛阳的局势;第二,控制洛阳的军队,确保军事力量的支持;第三,铲除太子党在洛阳的势力,防止任何变数发生。
李建成在洛阳也有自己的势力,特别是通过太子妃郑氏,背后是荥阳郑氏等超级家族的支持。如果玄武门之变失败,李建成可能会利用这些势力反扑。张亮的使命就是提前铲除这些隐患,避免事变后出现意外。
然而,张亮的行动并非完全隐秘。东宫很快察觉了异常,并向李渊报告,张亮被抓进了大牢。如果他招供,李世民的洛阳布置将彻底暴露,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张亮坚持住了,不仅一言不发,还成功渡过了审讯。
最终,李世民亲自为张亮求情,把他从牢中救出,并让他继续执行任务,这才确保了洛阳的退路不受影响。
可以说,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并非必然。李世民之所以敢于冒险,是因为他清楚,即便失败,自己依然可以带着秦王府的人马撤退,直奔洛阳。张亮和温大雅会掌控洛阳的军队,为他提供庇护。
有了洛阳作为后盾,李世民就能够在陕东建立自己的立足点,与朝廷进行谈判。这一切,都是李世民提前布局的结果。
历史上,那些成功的帝王,往往不仅仅依靠勇气,还懂得未雨绸缪。李世民敢赌,但从不打没有退路的仗。因此,尽管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并非注定,但他依然成了最终的赢家。而即使失败,他也从未全盘皆输。这正是李世民的可怕之处,他不仅是战场上的王者,更是棋盘上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