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陵人”这一词可能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熟悉,但在古代却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存在。历史上,许多皇帝都倾向于为自己修建庞大的陵墓,而伴随着这些陵墓的建造,守陵人的角色便悄然诞生了。
皇帝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都处于众人目光的中心。为了避免自己的陵墓受到骚扰,他们常常会安排专人守护这些皇室墓地。为了让自己能够安宁地入土,历朝历代都设有“守陵人”这一群体。这个群体并不单纯由贫民组成,它的成员从富贵的妃子到地位较低的太监不等。
举个例子,许多失宠的妃子常常主动前往皇帝的陵墓前守陵。她们习惯了后宫内复杂的权力斗争和阴谋算计,因此将此作为一种解决余生的方式。与此同时,一些太监也会负责守陵,像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的吕芳和杨金水便是典型的例子。吕芳因为高超的情商,免于遭到嘉靖皇帝的猜忌,最终得以在太祖的陵墓前守陵。虽然这是份辛苦的差事,但比起宫廷中复杂的斗争,能够保住一命显然是一种相对的幸福。
除了皇室墓地外,一些历史人物的陵墓也有专门的守墓人,比如明末的名将袁崇焕,他的墓地一直有专人负责打扫,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清朝,类似的情况同样存在。清朝的皇帝陵墓自1661年开始修建,到1908年才最终完工,埋葬了顺治至光绪等历代帝王。除了皇帝,许多皇后及后妃也安葬于清东陵。实际上,清朝守陵人的身份和之前的守陵人有些不同。清朝实行的民族政策看似满汉一体,但实际上,满洲贵族和汉族之间的隔阂依然存在。因此,清朝的守陵人几乎全部是旗人,而且这一职位是世袭的。只要家族中的某一成员曾担任守陵工作,整个家族就会世世代代继承这个职责。
守陵虽然是一个枯燥且艰辛的工作,但在当时的清朝,守陵人会享有“七品”的官阶。对于许多人来说,这虽然是份苦差事,但也是一种令人向往的“优差”。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可以高枕无忧,领取官俸,而对于一些失宠的皇子和旗人来说,甚至成为了他们的梦想。
然而,1911年清朝灭亡后,“守陵人”这一职业变得有些尴尬。毕竟,清朝已经覆灭,这一角色是否仍然需要存在呢?然而,由于民国首任总统袁世凯的背景特殊,作为前清朝的大臣,他决定继续保护清东陵不受侵犯,并派遣专人管理。因此,即使清朝已不复存在,清东陵依然保留着“守陵人”。
然而,随着北洋政府的崩溃和随后的军阀混战,清东陵的保护状况变得更加堪忧。这为“东陵大盗”孙殿英提供了机会。1928年,清东陵发生了一次震动全中国的爆炸,几乎摧毁了整个陵墓。慈禧和乾隆的墓地尤其受损,许多珍贵文物也在这次爆炸中丧失。
清东陵的爆炸事件激起了满清遗老遗少和旧臣的强烈反应,也引发了文物专家的强烈关注。作为中国最完好保存的皇家陵墓之一,清东陵无疑具有巨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为了防止类似的破坏再次发生,民国政府派人修缮陵墓,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更是特别保留了“守陵人”的职位,保障陵墓的安全。这些守陵人的薪酬由国家支付,因为这些陵墓和文物已经成为国家的宝贵财富。
因此,即使清朝灭亡已有108年,清东陵依然保留着守陵人这一职位,不仅如此,其他一些偏远地区的陵墓也常常有专门的守陵人进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