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故事源自清朝文人编撰的杜撰,并未出现在明朝正史中。
明朝建立后,许多功臣和武将逐渐沉迷于奢华的生活,过度放纵自我。朱元璋深知百姓的疾苦,心生愤懑,不愿看到这些功臣和武将继续肆意挥霍,因此决心整顿朝政。然而,朱元璋又担心采取过于严厉的手段,可能会激怒这些朝中权臣和武将,从而影响自己的统治。
于是,朱元璋想到一个巧妙的办法:他命人建造了一座庆功楼,打算借此宴请群臣,并在宴会上暗中对他们进行警示。在庆功楼竣工后,朱元璋精心策划了一场宴席,邀请了徐达、刘伯温、李善长等三十四位功臣出席。
这些功臣们误以为庆功楼是为了表彰他们为大明江山所做的贡献,心情愉悦,纷纷前来赴宴,期待着丰盛的佳肴。然而,宴会刚刚开始,侍者端上来的菜肴却让他们大失所望——桌上仅有白水煮萝卜、炒韭菜、两盘青菜以及一碗豆腐汤。
群臣们顿时感到困惑和不安,但朱元璋却没有丝毫异样,反而率先拿起筷子,开始吃菜、喝汤。他看着这些功臣,轻描淡写地说道:“你们当年为百姓着想,若能以公正廉洁的态度为官,必能赢得民心。”话语落下后,他命令群臣也开始用餐。
众人习惯了丰盛的宴席,但眼前这几道简单的素菜显然让他们难以接受。尽管心中不满,群臣们还是只得顺从,象征性地吃了几口。气氛顿时变得冷淡,朱元璋察觉到了这一点,脸色微微一沉,随即命令侍者端上了主菜。
这次,侍者端上来的主菜却与先前大相径庭,红烧兔肉、清炖狗肉、燕窝莲子羹以及数坛美酒一一呈上。朱元璋举杯对群臣说道:“今日,我们君臣同欢,饮尽此杯,方能不醉不归。”
随着酒肉的上桌,气氛终于开始有所回暖,群臣们大快朵颐,纷纷畅饮。但唯有刘伯温,目光始终紧盯着那桌主菜,显得异常紧张。他突然低声对徐达说:“今晚,我们得紧跟陛下,千万不要离开他太远。”
徐达心生疑虑,本想询问刘伯温为何如此紧张,却见他仅用眼色示意自己注意主菜。徐达仔细一看,顿时冷汗直流。原来,红烧兔肉暗示着“狡兔死”,清炖狗肉则象征着“走狗烹”,而燕窝莲子羹则意指“鸟窝被端”,这无不暗示朱元璋心中已经有了除掉群臣的打算。
刘伯温和徐达感到深深的不安,但在群臣还在放松警惕时,朱元璋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众人毫无察觉地畅饮美酒,气氛逐渐热烈,唯有刘伯温、朱元璋和徐达保持着清醒。
宴会继续进行,群臣一个个酩酊大醉,朱元璋突然站起身,称自己需要离席。刘伯温看到这一幕,连忙拉住徐达,二人赶紧跟随皇帝离开了庆功楼。
三人刚走出庆功楼不远,突然一声巨响,随即火光冲天,整个楼阁瞬间被吞噬成废墟。所有的功臣,包括那些酩酊大醉的,连同庆功楼一起化作灰烬。刘伯温和徐达幸运逃脱,心有余悸。
然而,事后不久,朱元璋趁刘伯温生病之际,送去了一些“御药”,没过多久,刘伯温便因中毒而去世。同时,徐达也因食用了朱元璋赠送的烧鹅,而因疮疽而死。
这一切,成为了清朝所编纂的“火烧庆功楼”故事的基础。这个故事源于清朝时期,清朝的统治者为了打压汉人怀念大明的情绪,特意由文人编写出来,目的是想通过这则故事抹黑朱元璋,离间汉人和大明朝的感情,借此强化清朝的统治地位。
然而,这个故事显然漏洞百出,朱元璋怎会如此高调地大规模诛杀众多功臣呢?这些身经百战的群臣,又怎会如此不识时务,陷入朱元璋的阴谋?刘伯温、徐达都已看穿了朱元璋的意图,其他人怎可能看不出来?而且,作为皇帝,朱元璋宴请群臣,怎会让群臣醉得不省人事?
事实上,类似的故事,清朝皇帝编造了不少。通过这些故事,清朝企图通过抹黑朱元璋,突出自己是仁爱、宽容的君主,以此彰显清朝的“开明”和“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