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敬德投降唐朝后逐渐成为李世民的亲信,而单雄信投降唐朝后却被杀,虽然两人都是猛将,然而他们之间的差别为何如此之大呢?
《旧唐书》记载是李渊下令杀害单雄信,当时,徐世勣为单雄信求情,但李渊坚决不同意,最终单雄信被杀。单雄信死后,徐世勣心情十分沉痛,他割下单雄信的一块肉给他吃,还收养了单雄信的子女。这一事件与李渊的行为方式相符,李渊曾杀过许多降将,例如薛仁杲、窦建德、萧铣等人,而单雄信的死不过是其中的一环。
而《资治通鉴》则说是李世民亲手杀了单雄信,徐世勣同样为单雄信辩解,但李世民依然拒绝了他的请求,最终单雄信没有逃过一死。
无论是李渊还是李世民下令杀害单雄信,这个事实已经不再重要,关键在于单雄信这个人的本质。他与尉迟敬德、徐世勣等人有着本质的不同。若你是李渊或李世民,也许也会做出同样的决定——杀掉单雄信。
单雄信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十分善于见风使舵的人。最初,他与徐世勣一同投靠瓦岗军的首领翟让。当李密设计刺杀翟让时,徐世勣在战斗中被李密手下的兵刃砍伤,而单雄信却选择跪地请求李密饶命。李密因为看中他的才华,选择放过了他。尽管跪地求饶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常见,但房彦藻(房玄龄的叔父)却极力劝李密杀掉单雄信,因为他认为单雄信轻易投降,缺乏忠诚。这一建议虽然未被采纳,但从房彦藻的反应可以看出,单雄信的人品已在当时就暴露了端倪。
《资治通鉴》上提到,房彦藻认为单雄信不可靠,过于轻易地改变立场,这让他怀疑单雄信的忠诚。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单雄信的行为显得尤为显眼,足以让人对他的品行产生疑虑。
在李密与王世充的对抗中,单雄信先后投降了两位不同的主公,显示出他极强的自保意识和对权力的追逐。在李密败给王世充时,单雄信毫不犹豫地投靠了王世充,这让他与同为瓦岗军旧将的徐世勣和邴元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徐世勣与李密一同投降唐朝,始终忠于李密,而邴元真则因为李密的失败选择投降王世充。至于单雄信,他则是看到李密即将败亡后主动寻求新的庇护。
在王世充麾下,许多瓦岗旧将都曾重新投靠,如秦琼、程知节和罗士信等人。但与秦琼等人的高洁不同,单雄信似乎并不在乎与王世充的关系是否合得来,尽管王世充为人狡诈,他依然紧跟其后,毫不顾忌昔日的立场。与之相比,秦琼等人更是展现出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态度,当他们离开王世充时,依然向其道别,而单雄信则是选择站在王世充的一方,这样的行为使得他在忠诚度上的形象打了折扣。
在《旧唐书》中的一则记载中,单雄信在李世民围困东都洛阳时曾亲自出战,几乎杀死李世民。徐世勣看到这一幕,立即制止了他,说:“这是秦王!”单雄信在听到后,惊恐地退兵,最终李世民因此幸免于难。此举再次显示出单雄信的两面三刀和忠诚度问题——他明明是王世充的部将,却因为与徐世勣的关系而放过了李世民。这样的行为,无疑加深了李世民对他的怀疑。
李世民擅长从细节中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单雄信虽然有过多次投靠和变化,但他的为人始终充满了不稳定和背叛的迹象。无论是对李密的背叛,还是在战争中的两面讨好,都让他成为了李世民眼中的不忠之人。相比之下,尉迟敬德的忠诚与勇猛让李世民更加依赖他。尉迟敬德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赫赫战功,甚至敢于亲手杀死李元吉,这种决绝的行为使他赢得了李世民的信任。
因此,单雄信与尉迟敬德的差异,并不仅仅是投降的选择,更是两者在为人处世和忠诚度上的巨大差距。李世民的判断是正确的,一个像单雄信这样极为精明却缺乏忠诚的人,不值得信任,最终也只能被清除。而尉迟敬德的忠诚和果敢则让他在李世民心中占据了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