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被誉为明朝最杰出的政治家,他在这个充满挑战与危机的时代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助力明朝延续了整整五十年。尽管在他去世后遭到万历皇帝的清算,但他的卓越贡献仍然赢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与敬仰。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幼名白圭,1525年诞生于湖北省的荆州。年仅23岁时便考中进士,40岁出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48岁时升任内阁首辅,直到58岁因病去世。在他任职期间,他实施了诸多改革,国家财政日渐充盈,政治风气也逐渐清明,展现出明朝复兴的希望。
在明朝的中后期,土地兼并问题愈发严重,官场腐败也层出不穷,底层百姓的生活则变得异常艰难。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封建君主专制王朝普遍存在的痼疾,任何一个经历了四五代统治的王朝必然会陷入土地兼并与腐败的泥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皇帝的不作为,嘉靖皇帝沉迷于寻求长生不老的仙道,而无暇顾及国家治理,随之而来的便是明朝问题的进一步加深。
明朝的君权高度集中,明太祖朱元璋曾利用胡惟庸案废除了宰相的职务后,明朝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宰相,内阁首辅虽然被尊称为宰相,但实际上权力微薄,改革的推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张居正依仗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和精妙的权谋,果敢地推动改革。在政治上,他整顿吏治,推行考成制度,罢免了一批不合格的官员;在经济上,他实施一条鞭法,重新丈量土地,税赋以银两折算;在军事上,他重用戚继光与李成梁防守边疆,同时裁减冗兵,大幅提升了国防的实力。
然而,张居正并非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清官或忠臣。他并不想步海瑞的后尘,在那个腐败盛行的官场中,清官难以立足。他要么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而愤然辞官回乡,要么保持孤独的清贫却无所作为,甚至可能遭到陷害入狱。而张居正却游刃有余,不愿被束缚于条条框框之中。
张居正深谙权谋之道,首先受到徐阶的器重而进入内阁,其后又策划挤走高拱,最终被李太后重用,成为万历皇帝的师长。同时,他与权臣冯保结交,实际掌握了司礼监与东厂的权力,彻底压制了皇权,放大了自己的权力。通过这些手段,张居正攫取了明朝的最高权力,但这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张居正并未沦为危害国家的严嵩,而是选择竭尽全力富国强兵,实现自己的理想。改革是一条不归路,无论成败,改革者常常遭受怨恨,因为这必然会损害某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事实上,张居正在当时的官位已经达到顶峰,维持现状、混到退休也是更为理智的选择。
然而,张居正是一个将现实与理想巧妙结合的人,他拥有奸臣般的手段,也怀有君子治国平民的远大理想。在他的身上,忠与奸也达到了完美的对立统一。
他以深谙权谋的手段,怀仁率性的心肠,为大明王朝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与霍光、多尔衮类似,他在世权势滔天,死后却遭到迅速清算。作为饱读史书的他,自然清楚权臣最终的下场,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倾尽心血,书写了明朝最后的辉煌十年。
张居正无疑是明朝的贤相。如果没有他的改革,万历皇帝很可能会成为明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历史在那一刻也将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