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与李自成是明末时期两位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常常被放在一起讨论。李自成在陕西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而张献忠则在四川成都创立了“大西”政权。尽管两位领袖都曾领导过规模庞大的起义,并试图推翻明朝的统治,但他们的命运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携手抗击清朝,错失了联合抗清的机会,最终都走向了失败的结局,历史的结局令人扼腕叹息。
张献忠的死与他信任的部将刘进忠的背叛紧密相连。1645年,张献忠的军队驻扎在金山铺,他打算对新招募的农民军进行整顿,目的是清除那些心志不坚的士兵。为了防止他们投降给清军,张献忠计划处决一部分士兵。然而,刘进忠认为这一做法过于极端,劝张献忠三思。但张献忠执意不改,最终命令将刘进忠召回金山铺,并准备对其展开会剿。刘进忠此时心生不安,恐惧张献忠的报复,决定投降清朝。刘进忠投降后,受到了清朝肃亲王豪格的重用。豪格安排他充当向导,带领清军进入四川北部。
1646年,豪格联合吴三桂率大军攻打张献忠。张献忠的农民军在彭山江口一带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尽管顽强抵抗,仍然败退,最终撤回成都。接下来的五月,豪格的军队成功占领了汉中这一战略要地。到了七月,张献忠意识到形势急转直下,决定放弃成都,分兵四路开始向陕西撤退。十一月,张献忠最终在西充凤凰山扎营,却没有预见到这一决策将成为他生命的终点。
在凤凰坡,张献忠突然遭遇清军,而此时刘进忠以“八大王”之名揭示了张献忠的身份,豪格立即识别了目标,命令射击,致使张献忠中箭身亡,时年仅四十。令人感伤的是,在临终前,张献忠曾对他的部将以及四个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等人深情告诫。他认为大明王朝的三百年历史应被视作中华的正统,而在他死后,若大明尚存,他应当归顺明朝的统治,而非投降给清朝。
《客滇述》一书中记载了张献忠临终的遗言:“明朝三百年的正统,天意必不绝。本王死后,你们应急归明,而不可做不义之事。”张献忠与李自成原本是反抗明朝的农民起义领袖,但在清军入关后,张献忠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尽管崇祯皇帝已在煤山自尽,明朝名义上灭亡,但南明政权依然存在。张献忠在这时重新找到了对明朝的归属感,并认为,尽管清朝已占据北方,明朝才是中华正统,他宁愿为明朝效忠,而非向清军投降。
张献忠死后,他的四个义子,尤其是孙可望和李定国,依然继承了领导抗清的责任。两人虽同为义子,却因理念不合而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孙可望逐渐渴望独立称王,而李定国则始终忠诚于南明。两人之间的分歧逐步加深,孙可望的野心让他心生嫉妒,甚至开始谋划除掉李定国。李定国则通过书信多次与孙可望沟通,试图解决争端,但孙可望固执己见,不仅未放下敌意,反而时常出兵攻击李定国的部队。
最终,孙可望选择投降清军,并在一次狩猎活动中被清军射杀。而李定国依然坚守南明的阵营,誓死抗击清朝,他忠诚的精神没有动摇。他不畏艰难,投入巨大的努力,在两广一带与清军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并力图保持西南地区的抗清力量。李定国的抗争持续了近二十年,直到1662年6月,他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留下了为国捐躯的悲壮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