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是朱元璋麾下最为勇猛的将领之一,他的军事才能和战场成绩,常被拿来与韩信相比,丝毫不逊色。然而,与韩信的性格迥异,徐达不仅在兵法方面展现了出众的才华,在政治谋略上也表现出高超的智慧。正因为如此,徐达在明朝建立过程中,堪称功勋卓著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朱元璋登基为帝后,许多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将士未能善终,许多人都遭遇了清洗,活下来的人寥寥无几。然而,凭借着深厚的智谋和机敏的应对,徐达幸运地成为了少数幸存者之一。尽管如此,朱元璋对徐达的疑虑并非完全没有,他曾多次想过除掉他,但徐达凭借自己的巧妙应变和深厚的智力,成功化解了朱元璋的疑虑,最终避免了这场杀身之祸。
徐达出生在安徽凤阳,与朱元璋同乡,少年时期身体健壮,志向远大。关于徐达的童年,历史记载较为模糊,因此流传下来许多与他相关的民间故事。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称,徐达与朱元璋自幼便是好朋友,青梅竹马。然而,依照明朝史籍的记载,徐达与朱元璋的早年并未有太多交情,他们的首次相识是因朱元璋主动参与抵抗元军的战斗,而当时徐达已是一个颇有声望的士人。两人一见如故,投缘非常。此后,徐达便成为了朱元璋的得力助手,随他征战四方,直到大明王朝的建立,始终伴随在朱元璋左右,见证了整个历史的进程。
在大明初立之时,朱元璋对那些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进行了奖赏,徐达也因此被封为异姓王之一——中山王。然而,朱元璋性格多疑,这种疑虑源于他从贫苦家庭一步步艰辛奋斗而至帝位的经历。为了防止他人觊觎自己的江山,朱元璋对所有开国功臣进行清算,并且将他们一一排除。首当其冲的便是宰相胡惟庸和其党羽。为铲除胡惟庸的势力,朱元璋下令处决了胡惟庸的亲信,这场清洗波及甚广,最终有三万多人丧命。这一举动让朝廷上下都感到如临大敌,每个人都陷入恐慌。
胡惟庸的倒台引发了朱元璋对徐达的深刻试探。虽然朱元璋多次尝试动摇徐达的忠诚,但始终未能得手。有一天,朱元璋随口提议说:“你的宅子太小,为什么不搬去吴王府住一段时间呢?”徐达听后,立即跪下回应,表示自己的功劳微不足道,住处虽然简陋,但已经很舒适,不敢占用吴王府的富贵住处。朱元璋听后微微一笑,但内心的疑虑开始悄然生根。
然而,朱元璋对徐达的戒备并没有因此减少。不久之后,朱元璋再次召见徐达,将他灌醉后偷偷安排他睡在吴王府的床上,而那张床正是朱元璋曾经使用过的龙床。徐达接受朱元璋的赏赐时曾婉言推辞,但当他醒来时,却赫然发现自己躺在了那张龙床上,吓得顿时清醒过来。
尽管徐达并未因醉酒胡言乱语,且深知这张床的重要性,他仍然决定立刻向朱元璋谢罪。徐达带着诚恳的心情跪下,表示自己酒醉失态,犯了大错,请求朱元璋惩罚。朱元璋看到徐达如此诚实,并未对其产生疑虑,反而心生怜悯,最终没有责罚他。自此,徐达继续忠诚地为朱元璋效力,在战场上屡立赫赫战功。
在北平的一次征战中,徐达突发重病,朱元璋命令其大儿子将徐达接回京城休养。可惜,徐达在次年不幸去世,这一消息令朱元璋痛心不已。为了悼念徐达,朱元璋多日不上朝,亲自为他撰写了碑文。由于徐达为人低调谦和,他的家人也因此得以平安度过余生。
不过,坊间也流传着另一种说法,称徐达之死与朱元璋有一定关系。传言称,当徐达在北平督军时,不幸背部患上了疽疮,而疽疮患者通常忌食鹅肉。尽管徐达知道自己不能食用鹅肉,朱元璋却命令烹制大量清蒸鹅肉,徐达最终不得不食用,结果成为致命之源,导致他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