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的叙述中,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势力平衡悄然意图形成。刘备的领土相对局限,面临着迫切掌控巴蜀地区的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任命关羽为荆州的守将,力求坚守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据点。刘备成功征服巴蜀后,便开始谋划向汉中进发。不过,刘备从荆州扑向汉中时,势必会遭遇前方的巨大压力,这使得关羽决定果敢冒险北上,突袭曹操的军队。因此,在关羽的协助下,刘备集合军队,从荆州出击,以樊城作为进攻目标。驻防在荆州的关羽虽然手下有三万精锐士兵守城,但荆州处于前线,紧邻魏国与吴国,从军事战略角度来看,他本应以防守为主,而非主动进攻。然而,考虑到刘备的整体战略,关羽决定挺身而出,选择北上。
战争的进展令所有人惊讶,关羽的围攻迅速形成了对樊城的重重包围。尽管天空骤然变得阴沉,倾盆大雨如注,关羽却巧妙地利用了雨水的优势,淹没了曹操的第七军,成功捕获敌方的重要将领——庞德,并在城下将其斩首。在这关键时刻,关羽凭借对地形的充分了解,凭空创造了战机,而曹操的内心逐渐显露出焦虑,他焦虑于关羽可能会率兵直逼许昌。然而,正当关羽在樊城与曹操展开殊死搏斗时,他的家乡荆州却遭到了吴国名将吕蒙的突袭。这个消息迅速传入关羽的军中,士兵们因为对家中亲人的安危忧心忡忡,士气开始低落,战斗意志几乎消失。在这样不利的情况下,关羽别无选择,只能在压力下匆忙撤退,此时他面临的局势更加严峻——前有曹操重兵围堵,后有孙权的骑兵逼近。
如果在这一时刻,吕蒙选择不攻打关羽的荆州,而是静观其变,关羽与曹操之间的对抗又将如何发展?尽管关羽在樊城略有胜利,但他麾下只有三万士兵,后备力量匮乏,在这样的冲突中显得捉襟见肘。同时,曹操虽然曾考虑过迁都的方案,但那不过是他的一种构想,实际上他只是调动曹仁指挥十万精兵严密守城。如果吕蒙没有选择攻击荆州,历史的自然进程可能会导致曹仁占领樊城,而关羽因久攻未下而被迫撤退。与此同时,曹操的军队因战斗损耗严重,整个战斗力将大幅下降,而关羽也只能再次返回荆州,整顿力量。最终,本来魏国在初期冲突中拥有逆转的机会,但由于吕蒙的果敢决策,荆州落入敌手,吴、蜀关系一步步走向紧张,而魏国则独自面对强敌的局面,显得更加孤立无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