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与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确实是一对宿敌。敌人往往是最了解你的人,尽管司马懿对诸葛亮充满了厌恶与敌视,但他内心深处也不免对对方的聪明才智表示了钦佩。然而,他们却身处不同阵营,只能在战场上进行对抗。这个历史背景下的较量,既是智慧的碰撞,也是权力的斗争。
在诸葛亮尚在人世时,司马懿便一直是伐蜀的重要指挥官。虽然他时常因诸葛亮的精妙计谋而陷入劣势,但无可否认的是,司马懿也是当时的一位实力雄厚的枭雄。假如没有诸葛亮的制衡,司马懿有很大的可能性能够成功地攻陷蜀国。然而,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在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却没有继续进攻蜀国。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认为最大的对手已经去世,此时应该是他驰骋建功立业的最佳时机。
其实,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尽管诸葛亮已经去世,但是当时吴国与蜀国之间的联盟依旧如铁,一致对外。而蜀国的文官武将们对刘禅则是忠心耿耿,团结一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诸葛亮已不在,想要攻下蜀国依然面临重重困难。外有敌国同盟,内有士心坚定,伐蜀的难度可想而知。
更为重要的是,司马懿此时被调回洛阳,表面上看似是对他辛劳与卓越贡献的认可,实则暗藏了贬黜的意图。他失去了兵权,想要再次发动对蜀的攻势,变得十分困难。此外,曹操的儿子,时任魏国皇帝,对于司马懿的威望也感到忌惮,绝不会轻易允许他再次出征,以免其声望日益高涨。司马懿深知\"功高盖主\"的道理,虽然内心渴望伐蜀,但出于种种顾虑,他不得不选择谨慎行事,见机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