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为何能够抵挡蒙古半个世纪
在当今的历史研究中,南宋抵御蒙古侵略的四十多年,被广泛视为南宋军事实力强大的有力证明。然而,我认为南宋成功坚持如此之久的原因,既与军民的积极抵抗密切相关,也与蒙古内部的动荡局势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蒙宋战争的导火索
南宋时期,宋理宗在位时,金朝的金哀宗正试图重新调整对外政策,企图与南宋和谈,并共同对抗蒙古势力。然而,南宋朝廷没有采纳金哀宗的提议,拒绝了与金朝结盟的机会。这一决定使得后来的历史学者们联想到南宋的这种做法,像极了“联金灭辽”的悲剧,但我认为南宋政府的立场是正确的。
金哀宗统治下的金朝早已失去了所有对外战争所需的资源,灭亡早已是板上钉钉之事,与之结盟并无实质意义。因此,南宋主动选择与蒙古夹击金朝,反而可能获得更大的战利品。
金朝覆灭后,南宋逐渐意识到,蒙古对自己发起攻势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南宋决定主动出击,乘蒙古尚未完全准备好之际,开始进攻洛阳等地,并企图建立坚固的“关河防线”。然而,这一计划以失败告终,南宋与蒙古的战争由此正式拉开序幕,当时的蒙古统治者是窝阔台汗,即日后的元太宗。
2、南宋的防御优势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南宋拥有显著的地理防御优势。西部的巴山蜀水地形复杂,即使蒙古骑兵再强大,在这种山地作战中难以发挥优势。而东部和中部的防线则得益于长江的天然屏障,若要突破这个防线,敌军必然需要具备强大的水战能力。
同时,南宋军民的抗蒙决心也是其抵御蒙古的重要因素。例如,在钓鱼城的战斗中,蒙古的蒙哥汗曾派遣大量精锐部队攻打这座小城,然而,数倍于守军的蒙古军队在遭受惨重损失后,仍未能拿下城池。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南宋灭亡多年后,蜀地的凌霄城依然顽强抵抗元军的进攻,这座孤城形成的坚韧精神折射出南宋民众的抗争热情。因此,在这些坚固的防线保护和军民抗蒙意志的支持下,南宋在与蒙古的斗争中得以勉强维持。
然而,随着南宋后期政治腐败的加剧,以及蒙古军队逐渐发展出强大的水战部队,南宋所依赖的防御优势也逐渐减弱,最终迎来了灭亡的倒计时。
3、蒙古内部的动荡
此外,蒙古汗国内部的一些因素同样对南宋的存续起到了帮助作用。例如,窝阔台汗去世后,蒙古政权由太后掌控,随后贵族间的权力斗争极大消耗了蒙古的军事实力。在蒙哥汗统治时期,蒙古还对西亚国家展开征服战争,这些战役在很大程度上为南宋抵抗蒙古的努力减轻了压力。
而蒙哥汗去世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为了争夺汗位,爆发了内战。正是这场内战,延缓了蒙古对南宋的进一步进攻。直至忽必烈稳定了国内局势,并可以集中力量对付南宋时,蒙古的攻势才逐渐增强。
再加上,忽必烈时期的元军引入了来自西亚的先进攻城器械,并且组建了水战部队。两者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南宋的抵抗优势也逐渐被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