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的“抚远大将军”职务在清代官制中引发了不少关注,特别是近期一位读者提出了关于这一职务品级的问题。为了对此进行详细解答,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抚远大将军”是清朝历史中一个具有较高声望的职位,尤其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频繁出现。最早,康熙晚年时,皇十四子允禵曾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并且由于他的特殊身份,大家习惯性地称其为“抚远大将军王”。而在雍正帝即位后,年羹尧作为三等公爵,亦被授予这一职务,并成功镇压了罗卜藏丹津之乱,进一步巩固了清朝在青海的统治。
实际上,清朝历史上担任“抚远大将军”的人物并不多,共有四位,除了年羹尧和允禵,还有康熙时期的裕亲王福全以及费扬古(董鄂妃的弟弟)。这两位大臣均是在康熙时期,参与了征讨噶尔丹的战役时,被授予此职。
许多现代作品以及网络百科将“抚远大将军”描述为一项武职职务,然而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虽然历史上有许多带有“将军”字样的职称,如“伏波将军”、“楼船将军”等,但作为正式官职的将军头衔却并不常见。在清朝入关初期,中原地区尚未完全平定,许多宗室王子和亲王都会以将军身份出征四方。举例来说,顺治元年,多铎被晋封为亲王,并且被赋予了“定国大将军”的头衔,统领八旗征战南方;而肃亲王豪格在顺治三年,则被任命为“靖远大将军”,指挥四川战事。
有时候,非军事统帅也会获得将军头衔。在平定三藩之战中,绿营的赵良栋被加封为“勇略将军”,潘育龙则被加封为“绥远将军”,杨捷则成为了“昭武将军”。这表明,在清朝,虽然有许多人获得了将军的称号,但这些头衔并不等同于正式的军职官员,而更多的是一种皇帝临时授予的职务。每当战斗结束,这些头衔往往会被撤回,职务也随之解除。因此,“将军”一职不属于正式的官职体系,也没有明确的品级。
年羹尧在西北担任“抚远大将军”时,实际上这只是一个临时授予的职务。年羹尧的正式职务是“川陕总督”,属于从一品的高级官员。如果从年羹尧的整个官职来看,虽然他享有“太保衔”及三等公爵位,这些头衔可以被视为正一品的官员级别,但这些并不赋予他实际的行政权力。他的真正权力来源于川陕总督这一职务。
谈及年羹尧的“失宠”事件时,尽管电视剧《雍正王朝》将他调任为杭州将军描述为“贬职”,但从官职品级角度来看,杭州将军同样属于从一品官员,和川陕总督品级相当,因此并不算真正的降职。
在清朝初期,由于疆域尚未完全平定,战事频繁,许多将领都会被授予“将军”职务。直到乾隆中期以后,这种情况逐渐减少。乾隆帝自认为是所有功绩的策划者,无论文官还是武将的功劳,皆归功于他的指挥与策划。因此,乾隆帝在派遣将领出征时,通常不会授予“大将军”头衔。例如,乾隆时期的名将如傅恒、阿桂、福康安等,在出征时并没有被授予“大将军”头衔,而是以大学士、总督、钦差大臣等其他职务身份担任主将。
自顺治年间开始,随着八旗驻防体系的逐步建立,各地的驻防将领通常会被授予将军或都统的职称。例如,驻防两江的将军称“江宁将军”,驻防浙江的称“杭州将军”,驻防四川的称“成都将军”。这些驻防将军的品级最初为正一品,与领侍卫内大臣、銮仪卫大臣平级。而在乾隆时期,驻防将军的职级被调整为从一品,与各省提督平级。尽管如此,某些重要边疆地区的将军,如伊犁将军和绥远城将军,其职务依然为正一品,且这些将军不仅有军政职能,还负责民政管理,类似于督抚的职责。
通过以上历史背景,可以看出年羹尧的“抚远大将军”职务并非一个正式的武职官职,而是雍正帝临时赋予的差遣职务。尽管这一职务没有固定的品级,年羹尧凭借这一职务获得了“节制督抚”的特权,拥有了巨大的权力,而这一权力也为他后来的腐败与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