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文王参与伐纣时,他已经去世。然而,《史记》对周文王的死因、时间以及地点的记载非常简略,几乎没有给出明确的背景。书中仅提到:“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没有透露他去世的具体情形,甚至连埋葬地点也未提及。如此简略的记载,给人一种仿佛相关历史资料本就丧失的感觉。那么,究竟为何会有如此的简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真相。
如果我们细致分析史记的写作方式,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方面,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可能销毁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另一方面,周朝自身可能并没有留下详细的文献记载。后者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例如,《尚书周书》《逸周书》以及《诗经》都没有相关的描述。即使到了战国时期,唯一提到周文王的文献仅有《庄子》中的一句话:“文王拘羑里”(《庄子·盗跖》)。这一句话使我们能够略窥一二。
羑里,位于今天河南省汤阴县。汤阴与宋代的岳飞历史相连,而羑里则因周文王被囚禁于此而成为重要的历史地标。《汉书·地理志上》中提到:“荡阴……有羑里城,西伯所拘也。” 羑里一名或许来源于“羊圈”,暗示姬昌曾被困于类似羊圈的地方。为了避免直言不讳,后人便称之为“羑里”。至于“羑水”,则可能是后来人附会出来的地名。
《史记》记载周文王曾被纣王囚禁于羑里,后来获得释放,并为纣王献出洛阳以西的土地,作为交换,纣王册封他为西伯。文王献出洛阳西部的土地时,周朝的势力已经扩展至今天的洛阳。此时,洛阳成为了周商之间战略争夺的焦点。从军事角度看,纣王扣押姬昌作为人质,是一种相当有战略意义的举措。
洛阳对于周朝至关重要,虽然它已经处于周朝的势力范围内,但对商朝来说,这一地区依然是重要的防御屏障。即使商朝没有完全丧失洛阳的控制力,仍然能在此设置有效的防线,甚至能够阻挡周朝的进一步扩张。奇怪的是,虽然周国逐渐强盛,纣王却没有继续死守洛阳。那么,为什么历史上没有提到他继续坚守的原因呢?
《史记·周本纪》提到西伯即位后十年去世,《尚书大传》则记载文王在位七年后崩逝。尽管文王在释放后似乎活了十几年,但他之死依旧未见明确记载,笼罩在一片迷雾中。根据《尚书泰誓》的描述,武王在伐纣时曾提到,战胜商纣并非凭借单纯的武力,而是因为文王的无辜。这一表述表明,当时诸侯中的许多人认为周文王犯过罪,这也是武王需要向其他诸侯解释自己行动的原因之一。
《吕氏春秋》记载,武王即位十二年后才开始动手伐纣,而《史记》则提到武王在九年时便开始筹划这场战争。在这些年中,武王并未直接称王,而是以“予小子”自称,对诸侯非常谦逊。这表明武王的权力并不完全稳固,诸侯们的意见也并不统一。因此,武王在召开了多次会议后才决定发动远征。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在第一次伐纣时,武王并未立刻出兵,而是举行了几次冗长的会议。这一举动反映出,联合军并未完全统一,诸侯之间的分歧依然存在。武王所说的“尔未知天命”,意味着他和他的军队依然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准备。虽然大部分诸侯认为“纣可伐矣”,但显然这并非完全符合事实。
《逸周书》进一步描述了武王如何处理纣王的尸体:他首先射了三箭,然后斩尸,最终砍下纣王的头颅并将其挂在旗杆上,献祭给周国的祖先。如此对待敌尸,令人不禁想起后世伍子胥挖掘楚平王的墓并鞭尸的情节。这种做法,只有在深仇大恨之下才能理解。
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周文王在获得释放后,并未长期存活,可能在一场关键战斗中死去。这场战斗最有可能发生在洛阳之战,而非西伯戡黎之战。周文王的死或许与他在战斗中受到重伤、不治身亡有关,这也是为何武王选择隐瞒死讯的原因之一。
最终,周武王并未立即称王,而是在文王去世后才正式发动伐纣,占领洛阳。商朝面对无法再防守的局面,周朝的胜利几乎已成定局。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周文王之死的真实原因,或许是战斗中的伤势,而非史书中所描述的那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