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柴荣准备北伐时,他收到了一个奇特的木牌,木牌上刻着三个字:“点检做”。这块木牌被小心地装进一个袋子里,迅速传递到了柴荣的手中。此时,柴荣的健康状况正急剧恶化,身体虚弱,病痛未见好转。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使得柴荣深感困惑,这三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他需要做些什么呢?
就在柴荣决定准备班师回京的时候,许多将领因担心他病情的加重,纷纷请求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前来探望。张永德来到后,神色凝重,语气中透露着一丝焦虑,他对柴荣说道:“天下未定,政局空虚,四方诸侯都在盯着京师的动静。”他的言外之意是,若皇上病重,必须早做应对,以防政权出现动荡。
柴荣听后心头一震,他意识到,自己病重的消息和那块神秘木牌的传闻已经在宫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张永德并未回避敏感的话题,主动关心起了柴荣的健康状况,这让柴荣心中产生了疑虑。看着张永德的眼睛,柴荣深思熟虑后终于开口:“我知道你一定是受到他人指使,但你怎么就不了解我的心意呢?你太容易听信别人之言,面容也显得浮躁不安,怎么能承担如此重责?”柴荣终于意识到,张永德虽然是个老实人,但缺乏足够的沉稳和判断力,无法应对复杂的政治斗争。在这个乱世中,耳根软、定力不足的人,岂能应对权力的激烈争斗?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柴荣果断决定免去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务,并剥夺了他的兵权。既然张永德被免职,柴荣需要选出一个更为合适的人来掌控禁军的殿前司。此时,命运仿佛与他开了个玩笑,赵匡胤,年仅二十几岁的年轻将领,竟然接任了这个职位,成为禁军殿前司的最高指挥官。此时,禁军已分为殿前司和侍卫司两部分。
至于禁军的另一部分——侍卫司,柴荣早有打算。每当看到侍卫司的统领李重进,柴荣心中便不禁警觉起来。李重进曾在柴荣还是皇太子时,表现出极强的傲气,甚至曾在郭威的威胁下迫使柴荣下跪。如此不肯屈服且个性桀骜不驯的人,柴荣深知不宜让他留在开封。因此,柴荣果断将李重进调任为淮南节度使,彻底将其与禁军的权力结构隔离开来,同时,任命韩通接管了侍卫司的统领职务。
在这一系列的军事人事调整之后,柴荣巧妙地利用权力平衡术,确保了自己儿子柴宗训能够顺利继位。他特别注重外戚的安排,将岳父符彦卿选为天雄节度使,掌握河朔三镇。符彦卿的家族背景错综复杂,且在柴荣身边有着重要的合作关系。为了进一步巩固与符彦卿的关系,柴荣更是将符彦卿的两个女儿分别立为皇后和妃子,确保符家能够在未来享有巨大的政治权力。
然而,尽管符彦卿在外戚中地位举足轻重,柴荣依然保持警惕,深知外戚干政的危险。因此,他将自己多年的忠实伙伴,范质、王簿和魏仁簿等人提拔到重要职位,以确保符家势力的扩张能够被有效制衡。通过这些巧妙的安排,柴荣深感力不从心,最终带着未完成的心愿悄然离世。
赵匡胤的命运,正与这些精心安排息息相关。那时,赵匡胤已经被任命为归德军节度使,并在柴荣的安排下,掌握了禁军最高指挥权。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接到紧急消息,称契丹和北汉联合向南进攻,范质等宰相决定派赵匡胤率军北上应对。
然而,就在赵匡胤刚刚启程时,东京城内却传出了奇怪的谣言:“出军之日,必立点检为天子。”这则传闻迅速蔓延开来,引起了官员们的恐慌和混乱。在这片混乱之中,赵匡胤趁机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成功地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宋朝。
赵匡胤的成功,离不开柴荣在任内的安排。正是柴荣的信任与提拔,让赵匡胤有了足够的军事权力基础,使得他能够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完成这场著名的“陈桥兵变”,并成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