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的历史时刻,见证了大明王朝的崩溃,作为这一切的关键人物,崇祯皇帝朱由检挥动手中绳索,结束了国家的命运。然而,正是这一刻,不仅大明走向灭亡,吴三桂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进退两难的困境。恪尽臣节的忠诚固然能让他名留青史,但代价却是他自己和数万将士的生命。
在忠诚与生命的抉择中,吴三桂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带领手下数万将士投降李自成。然而,在他踏上前往京师途中,突然传来了两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他的父亲吴襄因大顺政权的“追赃助饷”而身陷困境,而他深爱的妾侍陈圆圆则被刘宗敏霸占。这个消息令吴三桂愤怒异常,他几乎失去理智,愤然决定放弃原先的计划,决定举兵背叛李自成,投向了清朝的怀抱。最终,他与清朝联合,在山海关一战中击败了李自成的十万大军。从此,“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成为了世人津津乐道的传奇。
表面上看,吴三桂的举动似乎是为了“红颜”而不惜一切,给人留下了“大丈夫当如此”的深刻印象。可如果仔细分析吴三桂的心思,便不难发现,他的行为远比简单的“为女人舍命”要复杂得多。如果他真是为“红颜”而生死,怎么可能会成为后来大周的皇帝呢?为了揭示吴三桂背叛李自成、投降清朝的真正原因,必须仔细梳理相关史料。
崇祯十六年正月,虽然大明王朝的末日已不可避免,吴三桂已经通过自己的舅舅、早已归顺清朝的祖大寿,与清朝建立了秘密联系。吴三桂甚至写信给皇太极,后者在回信中提到“将军之心,犹豫未决”,这表明吴三桂不仅与清朝保持联系,而且已经开始为明朝灭亡后的未来寻求出路。此时,吴三桂与陈圆圆尚未相识。
此后,吴三桂在崇祯十六年随清军第五次入关,时任皇帝的崇祯命令他率军勤王。然而,吴三桂却选择了消极应对,拖延到清军撤退后才勉力赶到京师。从松锦之战看,吴三桂并不是一个将“忠、情、信、义”看得极重的武将,相反,他是一个以利益为先的军阀。
而当崇祯十七年三月初四,李自成攻陷大同后,崇祯急忙命令吴三桂率军赴京时,如果吴三桂真心关心陈圆圆,他完全可以迅速带兵赶到京师,而不是拖延时间,让陈圆圆暴露在险境中。三月二十二日,崇祯自缢后三天,吴三桂才抵达距离京师两百多里的玉田。
随后,三月二十四日,吴三桂决定归顺李自成。然而,仅仅两天后,三月二十六日,吴三桂收到关于父亲吴襄和陈圆圆遭遇的消息,愤怒之下他“冲冠一怒”,迅速举兵背叛李自成,重新占据山海关,并且开始与清朝联络,准备投降清朝。
这看似合情合理的决定,却其实并不那么简单。如果吴三桂真是为了陈圆圆而背叛,岂不是把陈圆圆推入更加危险的境地?李自成若得知吴三桂背叛,必然不会容忍陈圆圆的存在,她的命运可想而知。
吴三桂背叛李自成,显然并非单纯为了陈圆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清朝的介入。李自成攻占京师后,崇祯自缢,清朝决策者多尔衮,借范文程与洪承畴的建议,决定进军与李自成争夺天下。吴三桂与清朝的联系不容忽视,或许在他收到关于陈圆圆的消息之前,他就已经得知清朝准备入关的消息。面对实力明显强于李自成的大清帝国,吴三桂深知李自成无法抵挡清朝的进攻。
因此,吴三桂选择在这个关键时刻背叛李自成,投降清朝,这一决断符合他的利益考量。如此,吴三桂便成为了历史上为“利益”背叛的“三姓家奴”。在这种背景下,“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则成为了后人对他形象的美化与遮掩。
再者,清朝的统治者也不愿让吴三桂的背叛行为被过度放大,以免影响自己与李自成、张献忠等的争夺。因此,永历五年,诗人吴伟业创作的《圆圆曲》便帮助吴三桂掩盖了他的真实动机,让他的背叛行为被“红颜”的故事所掩饰,形成了今日的历史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