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大宅门》中,白老三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景双性格敦厚、老实;而小儿子景武小时候则像个小混混,但随着长大,逐渐变得成熟、明理。景武的转变原因,在上一期的分析中已经提到,这里不再重复说明。主要的原因有三:一是白家二奶奶的影响,二是白老三作为反面教材,此外,他还曾留学,接受了不同的教育,成长环境也不同;三是老师季宗布的教导,也对他产生了较大影响。
然而,景武的命运却并不如人意,抗战爆发后,他前往重庆,最终在日军的空袭中丧生。这一事件间接导致了白老三替侄子白景琦背黑锅,最终死于非命。今天我们将重点讨论景武的大哥,景双。作为白老三的长子,他是景字辈的第二位,然而景双在整个故事中的存在感极低,常常像背景墙一般,几乎不引人注目。
尽管如此,景双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大智若愚的人物,甚至在关键时刻救了整个白家。如果没有他,白家恐怕无法得到朱顺的第二次援手。那么,景双到底具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今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
一、景双为何显得窝囊?
景双的性格,表面上看是敦厚老实,说得好听点是稳重可靠,但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难免让人觉得他有些窝囊。通过他对自己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点。在东北沦陷后,白家面临着药材运不进来的困境,全家商量着谁去解决这一问题,结果大家都推脱不愿去,白景气愤地骂道:“都是窝里横。”气急之下,他决定亲自去一趟,但大哥白景怡却不让他去,理由是家里有很多事情需要他处理,白景怡一副无奈的样子。此时,景双感到自己作为二哥,似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便开口说道:“老七,我是个大窝囊废,办不了外交,要是遇到日本人,我准得猴拉稀。”这句话显示出景双的无奈,他尽管有心帮忙,但却觉得自己无能为力。白景琦听后,连忙安慰他说:“二哥,我刚才说的话可不是针对你的。”
景双的自我评价,确实带有这样的意味:他虽处事谨慎,忠厚待人,但很多时候显得逆来顺受,缺乏冲劲。
二、景双的“大智若愚”:面对朱顺的考验
不过,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景双并非如他所表现的那般窝里横。事实上,他是一个有原则、有仁心且明事理的人。通过两件事可以看出他的真性情。
第一件事发生在白家从西安返回北京后,白老三自认为功劳最大,闹得不可开交,还想要白家老号的经营权。事败后,白老三恼羞成怒,将白景琦的事情抖了出去,气得白家二奶奶吐血,而白景琦也因此大发雷霆,暴打了白老三。在这过程中,景双和景武意识到,父亲的行为实在太过分,居然没有人站出来阻止他,包括他们的母亲。于是,景双冷静地说:“爸,您再这样胡闹,我们就不认您这个爸。”面对父亲的狡辩,景双毫不退让:“您再这样,自己往绝路上走,我们不陪您丢人。”说完,他直接离开,景武也紧随其后,留下了愣住的白老三。
这件事展现了景双虽然敦厚老实,但并非逆来顺受。他有自己的坚持,面对父亲的胡闹,他敢于表明态度,勇敢地提出“不认父亲”这样的话语,显示出他的人格力量。在大多数情况下,面对父亲的失态,很多人可能会选择默不作声或只是劝说,但景双的果敢令人佩服。
第二件事发生在朱顺再次救白家时。朱顺是一个非常聪明且深谙人情世故的人,曾经白大爷为了救他母亲,不仅给了她治疗,还送了5两银子。而朱顺为了报答白家,又救过白大爷。然而,事情过去多年,朱顺对于是否再次帮助白家并不确信。为了检验白家是否仍保有人情,他化身贫穷老人,假装在南记白家晕倒。景双发现后,迅速安排人将朱顺救回,给他端上热水,甚至亲自给他做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朱顺感动之余,偷偷放下一个包裹,里面有一封给白家二奶奶的信。
随后,景双拿出家中仅剩的银子——一串铜钱和一块五两银子,还有一些碎银,全都交给了朱顺。朱顺对此十分感激,并意味深长地说道:“好人,都是好人呐。”景双的善举,不仅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仁心仁术的人的品质,更体现了白家世代秉承的“治病救人”的家风,这一点在白家三代中代代相传。
通过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到景双并不是简单的一个“窝里横”的人物,相反,他有着深刻的见识和坚定的原则,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帮助家族度过难关。他的果敢与仁爱,深深地继承了白家“医药世家”的传统。
综上所述,景双虽然在《大宅门》中作为一个配角,存在感较低,但他实则是一位具有深厚人情、仁心仁术的大智若愚人物。他的善行与智慧,犹如他的祖父白颖园一样,未曾张扬,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家族。这种人物刻画的深刻性,使得《大宅门》成为一部值得反复琢磨的经典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