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是三国时期最具声望的人物之一,但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却常常被描绘为心胸狭隘、忌才嫉能的人,甚至有“既生瑜,何生亮”这样的流传千古的名句。那么,周瑜真的是这样的人吗?历史上的周瑜与《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有着较大的差距。事实上,正史中并没有记录过周瑜与诸葛亮的会面,而诸葛亮一生仅去过江东一次,当时他见的只是孙权,并没有见到周瑜。所以,两人根本没有机会碰面,周瑜更不可能因此而死于气恼。
《通鉴纲目》的朱熹曾首先追溯刘备为正统,从而使得诸葛亮的地位大为提升,特别是在东吴趁着关羽北上宛洛,华夏震动之时,偷袭荆州,使得诸葛亮的中原复兴计划功亏一篑,周瑜的形象也开始有所变化。实际上,周瑜的死更多是为了艺术效果的需求,突出诸葛亮高超的智谋和气度。在《三国志》中,陈寿特意对周瑜做出了赞誉,称他“性度恢宏,大率得人”,唯一的不足是与程普有些不睦。
周瑜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曾担任东汉的太尉,父亲也曾任洛阳令。周瑜自幼才华横溢,然而,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周瑜并未在音乐上继续深造,而是专注于经书、兵书的攻读,并努力练习武艺,关注时代的变迁,期待着有朝一日能辅佐英明之主,建功立业,统一天下。中平六年,周瑜渡江投奔孙策,从此与孙策结为患难兄弟。
那时,孙策的父亲刚刚去世,孙策正处于迷茫期,恍若一无所有。但他想起了周瑜,深知周瑜的志向与才干,相信他能够帮助自己实现伟业。于是,在孙策准备东渡时,他给周瑜写了一封信,恳请他伸出援手。周瑜没有辜负孙策的期望,亲自率兵迎接,给予他全力支持。在周瑜的辅佐下,孙策一度攻城拔寨,所向披靡,为东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天不遂人愿,孙策英年早逝,由其弟孙权接任。当时孙权年仅19岁,尚无带兵打仗的经验,也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面对突如其来的重任,孙权一时迷茫无措。在这个关键时刻,周瑜全力辅佐孙权,使得他逐渐稳住了江东局势。当时,曹操已基本平定北方,兵锋转向南方,打败刘备后占领江陵,并向孙权发起挑战,试图一举吞并江东。
曹操的势力强大,而孙权的江东正处在危急关头。此时,周瑜被任命为主帅,联合刘备,共同对抗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周瑜通过黄盖诈降计,联合五万联军在赤壁成功火烧曹军。这一战,不仅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也让曹操短期内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可能性。战后,周瑜并未放松警惕,而是紧接着对曹操控制下的荆州展开追击。在一年多的对峙后,曹军最终撤退,东吴成功控制了长江北岸的南郡地区。
在此后,关于东吴未来的发展,有两种不同的战略观点。周瑜和其他一些将领主张进攻蜀汉,而鲁肃等人则主张借荆州。但是,就在孙权回到江陵的路上,周瑜突然去世,谁也没有预料到他会在此时离世,可以说他的死是突如其来的。周瑜的死因,虽说是健康原因,却难掩其中的意外。
周瑜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在临终时给孙权写信说道:“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从中可以看出,周瑜在前一天开始出现病症,并迅速治疗,但病情依然迅速加重,第二天便知道自己难以存活,开始着手处理后事。这场病的严重程度,实在令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