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我们通常认为秦丞相李斯是一位典型的法家学者,主张通过法律来治理国家。然而,深入研究李斯的政治思想和实际操作时,不难发现他也融入了儒家思想的某些元素。那么,究竟哪个身份特质更能代表李斯的真实面貌呢?笔者认为,李斯既是法家学者,又是儒家学者,这两种思想交织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体现了他复杂的思想内涵。
一方面,李斯显然是一名法家学者。
李斯,原籍楚国上蔡,曾任职小吏,后来进入秦国并逐步获得高官厚禄,最终成为秦朝的丞相。他不仅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更是秦朝主要政策的制定者之一。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李斯凭借法家思想,深度参与了各项决策并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后世普遍认为他是一个典型的法家学者,尤其是在他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法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
李斯初入秦国时,凭借精通帝王之术赢得了吕不韦的青睐,后来又成功劝说秦始皇嬴政发动战争,统一六国。他坚信秦国足以打破诸侯割据,成就一统大业。这种思想和法家的霸道理念如出一辙,展现了李斯的法家本色。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李斯主张通过金钱贿赂和军事进攻来破坏敌国内部,并通过扩张手段强化秦国的地位,这完全符合法家重视实力与功利的实用主义思想。
统一六国后,秦国面临复杂的社会与政治局势,李斯根据历史发展需求,提出了法家推崇的尊君集权等理念,秦朝随之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及皇帝制度。李斯坚决反对当时的复古潮流,主张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皇帝的权力,确保了嬴政的专制统治,这种法家思想在秦朝得到了广泛应用。
李斯不仅强调“法治”理念,还提倡“愚民”政策。他推崇严刑峻法,希望通过重罚来让民众产生恐惧,避免犯罪,从而保持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同时,李斯也推动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政策,大力弘扬法治思想,进一步提高法家学说的地位。通过这种方式,李斯确保了君主的绝对统治,强化了法家思想在秦国的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李斯同样是一名儒家学者。
李斯早年曾拜师荀子,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继承了儒家传统并加以发展,提出了“性恶论”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这些理念虽然与孔孟思想有所不同,但依然与法家的思想接近。李斯在荀子的指导下,吸取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并在实际政治中加以应用。虽然后人主要记住了他作为法家学者的身份,但不可忽视的是,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也同样深远。
李斯的仕途起步于楚国做小吏,后来入仕秦国,这一过程恰恰与儒家提倡的“学而优则仕”理念相符。李斯曾言:“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表达了他通过官职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这与儒家倡导的“入世”思想不谋而合。
此外,李斯受儒家“天下一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六国相对弱小,只有秦国最有希望实现统一,因此选择投身秦国的政治事业。在他的辅佐下,秦国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儒家思想中的“天下一统”理念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实现。
李斯还深刻理解儒家“尊君”和“忠君”的精神,他通过推行法家政治理念,帮助嬴政加强了君主的绝对权威,使其专制统治更加稳固。李斯也曾在陷入困境时自比比干,表示自己将忠诚至死,这种忠诚精神展现了儒家对君主的尊重与忠诚。
李斯不仅在推崇法家思想方面表现出色,在儒家“任人唯贤”的理念上也有突出贡献。当时郑国的“疲秦计划”阴谋败露,嬴政考虑驱逐六国客卿,李斯及时上呈《谏逐客书》,劝告嬴政应重用贤能之士,这一举措最终为秦国的长治久安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何李斯的思想呈现法、儒并存的特点呢?
要理解李斯的政治思想,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促进了思想的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得不同学派思想互相交融、互相影响。李斯师从荀子,荀子的思想本身兼具法家与儒家的特点,这使李斯的思想也呈现出法儒并存的特质。面对战国的兼并战争和政治局势,李斯以秦国统一六国为目标,选择了适合实际需求的政治理念,这种思想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正体现了他思想上的功利主义特征。
尽管李斯的政治理念和实践中更多体现了法家思想,但他心中的儒家精神始终未曾缺席,影响了他在政治决策上的抉择。这种法儒并存的思想特征,不仅反映了李斯的个人特质,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交织融合的历史背景。李斯既是法家学者,也是儒家学者,这一特质展示了他在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所作出的智慧抉择。
李斯的法儒并存思想有力推动了秦国的统一,这也体现了儒家和法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深远影响。尽管后来的统治者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但在实际治理中,许多政治家依然未能脱离儒法兼用的轨道。因此,李斯不仅是法、儒思想并存的开创者,也是这种思想传统的延续者之一。
作者:张书伟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司马迁 《史记·李斯列传》
[2]高旭 《法、儒之间的政治抉择——李斯政治思想新论》
[3]刘义程、王才友 《简评李斯的儒法结合思想》
[4]石蓉蓉 《李斯政治思想之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