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结束后,整编第74师被全歼,2万多名官兵死伤或被俘(其中包括在援军战斗中歼灭的3.2万敌军)。战役告终后,国民党军决定重新组建整编第74师。当时,关于重建部队应采用三旅六团制还是三旅九团制,陈诚与俞济时、王耀武等人之间产生了分歧。经过一番讨论,最终确定了“三旅九团”的编制,但重建后的整编第57旅,因其兵员大多来自原74军老兵及山东地区的兵员,因此被王耀武保留。由此,整编第74师最终成为了“二旅六团”模式,即包括整编第51旅的3个团和整编第58旅的3个团。
这批重建部队的来源复杂,其中既有原第74师的伤愈老兵,也有从战场上逃回的士兵、临沂留守的少量人员,还有在整编第74师被歼灭前新组建的3个兵团,甚至包括广东航空警备旅的人员。经过整合,重建后的整编第74师规模大约为24000人。从兵力数量和六个步兵团的编制来看,重建后的部队规模与孟良崮战役前基本相当。然而,若论武器装备的水平,差距却颇为明显。
例如,重建后的整编第74师的60毫米迫击炮数量仅为111门,远不及五大主力时期的装备数量的一半。虽然当时整编第74师也有六个步兵团,但重建后的装备数量相较于当时的装备配置,减少了许多。然而,尽管如此,根据新的编制,110多门六零炮实际上已经是“超配”的了。那么,重建后整编第74师究竟是如何配置这些迫击炮的呢?
根据目前的资料,重建后的整编第74师采用的是所谓的“三十六年整编师”编制。这种编制并非源自美械,而是一种常见的编制模式。因此,从这一编制来看,整编第74师的待遇已经不再是中央军的顶尖水平。至于60毫米迫击炮的配备,按照新编制,仍然将其列为步兵连的装备之一。每个步兵连下辖一个迫击炮排,该排由两个轻迫击炮班和一个弹药班组成,其中每个轻迫击炮班配备一门六零炮。
具体的编制为:排部有排长1人、副排长1人,传令兵2人;排长配备1支冲锋枪、副排长和传令兵则配备步枪;第1班为轻迫击炮班,配有班长1人、炮手1人、副炮手1人、弹药手2人,仅有迫击炮作为装备;第2班与第1班编制相同;弹药班则由班长1人和10名弹药兵组成,弹药班的兵员不配备其他武器。由此,整个炮兵排的编制总人数为25人,其中配有2门六零炮,1支冲锋枪和3支步枪。
显然,这种炮兵排的编制模式相比美械时期的编制更加简化,武器配备上也没有那么充足。这也意味着重建后的整编第74师已经逐渐回归到典型的国军编制风格,而非美械时期注重多配枪械的特点。在这套新编制中,迫击炮成为了重点,每个步兵连配备1个迫击炮排,也就是全连仅有2门六零炮。根据整编第74师的编制,一个步兵团采用3营9连制,因此一个步兵团的六零炮标准配备为18门。
进一步推算,整编第74师由两个整编旅组成,每个旅辖3个团,因此全师的六零炮标配为108门。实际装备数为111门,显然超过了标准配备,因此属于“超编”。尽管如此,重建后的整编第74师在装备数量上仍无法与五大主力时期的规模相比,差距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