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败走麦城的结局,总让人心生惋惜。但抛开情感滤镜客观来看,他在最后时刻的军事决策确实漏洞百出。至少这三个致命错误,让吕蒙的偷袭计划轻松得逞。如果当时关羽能冷静应对,或许真能从十面埋伏中杀出一条生路。
关羽从樊城前线撤军时,手里还有数万大军,但后方荆州已被吕蒙 “白衣渡江” 偷了家。这时候最该做的是稳住军心、快速突围,可关羽偏要派使者去骂吕蒙背盟。
他可能觉得自己威震华夏,骂几句就能让东吴服软。但吕蒙是什么人?早就把 “兵不厌诈” 玩明白了。使者一到,吕蒙故意带着他参观荆州,展示吴军如何 “秋毫无犯”,甚至让士兵给关羽部下的家属送粮送药。使者回去后,士兵们听说家人被善待,瞬间没了战意,“皆无战心” 四个字,直接瓦解了关羽的军队士气。
这就好比别人都抄了你的老家,你还派人去跟对方理论 “做人要讲信用”,不是把弱点暴露给敌人吗?吕蒙这招 “攻心为上”,比真刀真枪还狠。
退到麦城时,关羽只剩三四百残兵,城里连像样的粮草都没有。这时候最该做的是轻装突围,可他偏要 “屯扎麦城以待援兵”。
麦城虽小,确实是个交通节点(向西入川、向北去上庸),但关羽忘了:吕蒙早就在各个路口布下天罗地网,等着他往里钻呢。他以为刘封、孟达会从东三郡来救他,却没想过这两人本就和他有矛盾(关羽曾反对刘备立刘封为嗣),怎么可能拼命救援?
更要命的是,关羽还抱着 “夺回荆州” 的幻想。他可能觉得只要守住麦城,等援军一到就能反攻。但现实是,东吴这次是铁了心要灭他,荆州丢了就丢了,命没了才是真输。就像打牌时已经输光了筹码,还坐在桌上等翻盘,不是等着被清场吗?
突围时,关羽做了个更致命的决定:留周仓、王甫守麦城,自己带关平、赵累分兵突围。
这简直是 “自杀式操作”。麦城本就守不住,留几百人干嘛?当诱饵吗?如果他集中全部兵力向北突围,至少能拼出一条血路。要知道,后来廖化就是单骑杀出重围去上庸搬救兵的,关羽武艺更强,带几百人强行突围,未必没有机会。
但他偏要 “兵分两路”,美其名曰 “分散敌军注意力”,实则是把最后一点兵力拆得稀碎。结果守麦城的周仓、王甫战死,突围的关羽被潘璋、马忠伏击生擒。就像兜里只剩 10 块钱,还非要分成两半花,最后两边都不够用。
最致命的 “第四错”:傲气害了他
其实关羽最大的错误,是骨子里的 “傲气”。他始终看不起东吴,觉得 “江东鼠辈” 不敢真动他;也看不起糜芳、傅士仁等部下,导致后方不战而降;更看不起刘封、孟达,觉得他们不敢见死不救。
这种傲气让他在危机面前失去了判断力:该跑的时候想着 “面子”,该集中兵力的时候想着 “分兵制敌”,该求人的时候想着 “对方会主动帮忙”。就像下棋时总觉得自己能赢,结果一步步走进死局。
如果当时关羽能放下架子,一发现荆州被偷就立刻全军北上,借道东三郡回成都;如果他不派使者给吕蒙送人头,不困守麦城等援兵,不拆分兵力搞 “战术操作”,哪怕带着残兵玩命突围,吕蒙就算布下十面埋伏,恐怕也真抓不住这位 “万人敌”。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关羽的悲剧,既是英雄末路的无奈,也是性格弱点的必然。他用生命诠释了 “傲不可长” 的道理,也让后人在叹息中记住:再强的名将,也怕犯低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