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因病去世,年仅19岁,虽然没有留下继承人,但国家依然必须有一个主宰。在同治帝去世后仅仅两个小时,慈禧太后操控了政权,迫使年仅四岁的光绪帝登上了帝位。
皇帝的宝座向来是各方争夺的权力象征,然而对光绪帝来说,这个位子却成为他一生的悲剧和苦难的开始。光绪帝统治了大清帝国34年,但这34年,他几乎都是一个傀儡,被慈禧太后用作掌控政权的工具。
作为光绪帝,他如何能不渴望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帝王呢?当然,他曾尝试过反抗,特别是在1889年,光绪帝亲政后。虽然慈禧太后表面上将政权交给光绪帝,实则她依旧以“训政”的方式继续掌控朝政,光绪帝不过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实际上依旧充当着傀儡的角色。
然而,光绪帝不愿再如此度过一生。年轻且雄心勃勃的他,每每看到大清帝国在慈禧太后的统治下摇摇欲坠,又目睹列强环伺,心中充满痛苦与无力,渴望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因此,虽然慈禧太后表面上归政,但对光绪帝来说,这似乎是一次希望的曙光,是他有机会实施变革的时刻。他决心把握住这个机会,寻求自我翻身的机会。
在翁同龢的帮助下,光绪帝渐渐聚集起一批支持者,这些人最终形成了所谓的“帝党”,他们包括了一些朝中的官员以及部分社会和国际人士。尽管慈禧太后看似放手,让光绪帝亲政,但实情远非如此。
《戊戌变法》史料记载:“慈禧撤帘之时,帝亦不能行其志……中外要职,皆慈禧任用之人,黜陟赏罚之柄,帝无与焉……故官吏……视帝蔑如,尚不及视李莲英之重……”。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光绪帝虽然名义上亲政,但大权依然牢牢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他的地位甚至不及一个太监。
在这种窘迫的处境下,光绪帝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挑战慈禧太后的权力,几乎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几乎没有任何可能性。然而,即使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光绪帝依旧决定勇敢尝试,开启了自己的改革之路。
1895年,在翁同龢的推荐下,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来到京城。1898年,在与维新派深入磋商之后,光绪帝决定推行变法,意图以此强国。然而,历史证明,变法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理想,还需要强大的政治支持。
光绪帝的权力并不及一名太监,如何推动变法?面对慈禧太后的强大权力,光绪帝被逼无奈,决定采取激烈手段威胁慈禧太后:他决定以辞去帝位的威胁来争取更多的权力。《戊戌变法》史料中有记载:“(光绪帝令庆亲王转告慈禧太后)如不与我权,我宁逊位。”这是光绪帝第一次直面慈禧,显露出不再屈从的决心。慈禧太后虽震怒,但她并没有立即废除光绪帝。虽然她对光绪帝的威胁感到愤怒,但她深知自己手握大权,朝中的控制完全掌握在她手中。
尽管如此,慈禧太后在表面上同意让光绪帝变法,表面上似乎将权力交给了他。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发布了《明定国是诏》,正式开启变法的序幕。然而,变法的进程并不顺利,慈禧太后很快开始干扰。6月15日,仅仅5天后,慈禧太后便迫使光绪帝罢免了变法的核心人物翁同龢,将他驱逐出京。
慈禧太后这一策略可以说是极其狡猾,她清楚地知道,翁同龢是光绪帝变法的核心支柱,一旦他被除去,光绪帝的变法几乎注定失败。光绪帝在得知翁同龢被罢免的消息后,感到震惊和无力,几乎束手无策。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光绪帝得知翁同龢被罢之懿旨)战栗变色,无可如何。” 光绪帝无论如何努力,变法似乎都已进入了死胡同。
光绪帝最终认识到,若没有慈禧太后的实际支持,变法根本无法取得成功。要想改变现状,必须依靠武力,然而,清朝的兵权掌握在荣禄和袁世凯手中。荣禄是慈禧的亲信,光绪帝显然无法依靠他。至于袁世凯,虽然手握新军,但他更倾向于保护自己的利益,并没有表现出支持光绪帝的决心。最终,袁世凯背叛了光绪帝。
光绪帝逐渐意识到,变法失败只是时间问题。1898年9月18日,光绪帝预感到局势已定,准备迎接慈禧太后的报复。9月21日,慈禧太后重新掌权,并迅速采取行动。
光绪帝被囚禁在瀛台涵元殿,陷入了完全的孤立与痛苦中。此时,光绪帝的生活可谓极为惨淡:他不仅被严格限制自由,连基本的饮食条件也极其差劲,甚至每天只能吃到冷饭剩菜。而他最亲爱的女人——珍妃,也无法陪伴他度过这段苦难的时光。孤独、疾病、饥饿成为了他人生的常态。38岁时,光绪帝早早去世,或许对于他而言,这反而是一种解脱。
总的来说,光绪帝在慈禧太后的威压下苟延残喘,最终在瀛台涵元殿度过了孤独而悲苦的余生。他没有得到改变国家命运的机会,直到生命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