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场战役。当时,关羽遭东吴孙权的背叛而被杀,刘备为了替关羽复仇,率领大军准备攻打东吴。面对刘备的威胁,孙权试图寻求和解,但刘备对此并未接受,依然坚定不移地准备进攻。最终,孙权将重任交给陆逊,负责指挥战争,同时加强与曹魏的联系,以免遭受来自前后的夹击。陆逊最终成功击败刘备,然而刘备在夷陵之战后的不久便因病去世于白帝城。
尽管东吴在夷陵之战中获得了辉煌的胜利,为什么他们没有趁胜追击蜀军呢?首先,虽然东吴在此役中取得了胜利,但实际上两国的实力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刘备虽然在战斗中失利,但他后方的根基依旧稳固,意图并未完全破灭。战后,刘备的军队退至益州的永安,并没有后退至西方,而是坚持稳固自己的阵地。孙权得知刘备未有撤退之意,也意识到蜀汉的实力尚存,自己无法轻易消灭西蜀。
当时,东吴深知天下已分为三,而曹魏实力强大,反观孙刘二国则显得相对薄弱,因此孙刘的联手抵抗曹魏成为了当务之急。同时,存在着所谓“唇亡齿寒”的道理,东吴与蜀汉的关系不能完全断绝。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接管了蜀汉政权,迅速展开了与东吴的和解进程,这使得三国的局势进入了一段相对平稳的对峙状态。
其次,尽管东吴在开战之前已与曹魏达成了和解,但由于曹魏势力庞大,且一直有吞并东吴的意图,这使得曹魏对于约定的遵守并不可靠。如果东吴在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后急于进攻西蜀,东吴的军队可能会在蜀国的腹地陷入困境。倘若此时曹操趁机从东吴的后方发动攻击,东吴便会面临敌人夹击的困境。此外,东吴的精锐部队大多在蜀国,该情况下,远水难解近渴,东吴不仅无法彻底击败蜀汉,反而可能遭到曹魏的反击。
孙权之所以能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中立足,一方面得益于他的政治能力,另一方面则是陆逊深谙兵法。他们显然想到曹魏对东吴的潜在威胁,因此最终决定不冒险趁势追击。后来,曹魏果然派兵攻击东吴,但由于东吴早有准备,曹魏的进攻最后并未奏效,反而无功而返。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刘备的蜀汉与东吴的实力相当,尽管刘备在夷陵战役中遭遇惨败,他的大本营仍然保持相对的稳固。而即使排除曹魏的威胁,此时东吴也并没有能力彻底消灭西蜀。综上所述,尽管刘备的失败令他溃败而归,东吴却并未趁胜追击,试图消灭蜀汉。